分析

案例题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
最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①有人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豪迈壮阔的边塞才是风景。而你微微低头,看见的野花朵朵,嗅到的芬芳阵阵不也是风景吗?有人说,千山横断,万川并流,震撼激昂的山水才是风景,其实蓦然回首。身边的小桥流水不也很美吗?
②世界上并不缺少风景,熟悉的地方也处处充满风景,所缺的只是一双灵动的双眸,一双善于捕捉每一屡惊鸿之美的眼睛。
③“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让一代金主马踏中原、游目江南之志的柳永可谓是没落失意,空有一不留神便溢得满纸词句灵动生辉的才华,却只落个柳屯田的“大”名。当他无意功名、寄情诗词之时,他募然发现,风景其实一直跟随自己,“才子词人”在自己的世界也可以“自是白衣卿相”。他的才华得到无数人的认可,够了够了,能获得后世一句“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赞誉,还有什么能比这更美?这是每一个诗人所追求的最美风景——百姓的认同。所谓“浮名”,哪比得上“浅斟低唱”?有了这最美的风景,柳永在诗词的世界里也可以登基称王。
④“大师绝代风华,天才卓尔不群”,人们以为出书千万,稿费万千,便是一个作家所追求的最美的风景,可是,真正的作家却知道,最美的风景其实是在自己身边。只要有一本好书,一领草席,在破庐中也有美丽的风景。当别人在围城里寻找风景,钱钟书却在围城之上沾沾自喜。因为他身边有书,有着最美的风景。“文革”之中,他便是靠着书籍怡然自得,哪管世间几多烦恼.大师自在风景之中。
⑤“迷,则乐境为苦海,如水凝为冰;悟,则苦海为乐境,犹冰涣作水。”《菜根谭》中的一句话道破天机。许多人苦苦追求风景,却不知道风景就在自己身边,只是自己身于其中,反而看不见风景。
⑥身边处处有风景,只不过你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细心观察,用心捕捉,你会发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也是美妙无比的风景,你所追求的风景其实近在咫尺。
⑦当你不断奔跑去追逐落日的余晖、天边的彩霞,你认为那才是最美的风景,请暂时驻足,望望脚边的池塘,那里也有天光云影,那里也有最美的风景。
⑧当你在人生路上匆匆奔跑,追寻风景,请驻足静心,用心探寻,风景就在你身边。
问题:
请指出这篇习作的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12分)

正确答案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语言灵妙.具有美文风范。
素材经典。本文因经典人物素材的运用而显得内容充实。一则是大词人柳永的素材,柳永自身的作词才华是最美的风景;一则是大作家钱钟书的素材,从另一个角度写身边的风景。两则素材.古今联璧.相映生辉。
引句精彩。作者引用了一些句子,使文章底蕴深厚,彰显文化魅力。特别是引用《菜根谭》中的原句.揭示了全文的关键,点明了发现风景的真谛所在。
哲思动人。在优美的文面之下,隐藏着震颤读者心灵的哲思,指引了一种人生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教师在教授某版初中语文教材《藤野先生》一课时,为学生设置了以下作业: 一、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
A 设置第一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 B 设置第二题是要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C 设置第三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并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D 第四题属于拓展题,对于学生来说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选择理解,没有明确的设计目的
查看
单选
阅读下面一则初中语文教师为《看云识天气》一课设计的板书,回答问题。 以下有关这则板书设计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阶梯型板书设计.形象地展示出说明事物变化的层级特点 B 形象直观的设计.使学生对天空中薄云和厚云的种类一目了然 C 阶梯型设计巧妙地将云层高度以及出现各种云时的天气特征进行融合 D 这则板书设计的主要功能是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文中的说明方法
查看
单选
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在教学实施策略上的突破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方式 B 强调语文教学要正确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C 强调语文课程应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 D 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融为一体
查看
单选
学习完某版教材的“对联”知识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相关理论选出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以下符合要求的是( )。
A 水面风回聚落花 B 数峰无语立斜阳 C 楼上春容带雨来 D 蝉曳残声过别枝
查看
单选
某教师在七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聆听天籁:读读泰戈尔”展开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
A 《吉檀迦利》 B 《飞鸟集》 C 《新月集》 D 《草叶集》
查看
单选
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总目标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教师不能人为地进行割裂 B 语文教学应注意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C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D 初中语文阶段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高超的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运用口头语言高效、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查看
单选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在画出文中所写几件事的基础上,提取并说出《背影》一文的叙事线索。 2.通过自主研读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问题的解
A 教学内容繁杂.欠缺逻辑性和条理性.不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B 问题设计太过集中.五个问题均是针对课文内容及文中的细节进行设计 C 问题(2)设计合理,契合教学内容,在此教学环节可集中解决 D 问题(3)(4)(5)与所设计的四个目标没有密切关系,可删除
查看
单选
阅读《安塞腰鼓》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 在古代,安塞腰鼓是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是凯旋的欢迎曲,踏破
A 教者通过气势磅礴的录像展示后生们的阳刚之美.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并调动学生的昂扬情绪.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B 用填形容词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精神的设计虽然很巧妙.但是不能放在初读环节.而应该放在总结环节 C 激励学生用洪亮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自信.也对学生起到了提醒与示范的作用 D 《安塞腰鼓》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教师从这一实际出发.使朗读教学贯穿教学始终
查看
单选
教师讲授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汉语言现象中的变调问题,引导学生朗读中正确发音,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 理想 B 转眼 C 体贴 D 涂改
查看
单选
阅读《伤仲永》课堂结束语,回答问题。 人的成长的关键在于后天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而《孙权劝学》中的吕蒙,大
A 教学的结束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结束.拓展式课堂结束语,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内拉到课外.教会了学生举一反三 B 拓展式结束语,由课文学习到类文的对比.增加了课堂的蕴味 C 教师从内容到结构,从语言到人物进行对比结课.异中求同,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D 教学是基础,拓展是延伸,拓展式教学深化了教学的内容,弥补了课文教学内容狭隘的缺陷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