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

教师在教授某版初中语文教材《藤野先生》一课时,为学生设置了以下作业:
一、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二、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味下面几句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了,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三、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谈到过这段经历。读了这篇课文
以后.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吗?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四、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以下对这几道作业的设计意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设置第一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
B 设置第二题是要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C 设置第三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并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D 第四题属于拓展题,对于学生来说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选择理解,没有明确的设计目的

正确答案
D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阅读下面一则初中语文教师为《看云识天气》一课设计的板书,回答问题。 以下有关这则板书设计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阶梯型板书设计.形象地展示出说明事物变化的层级特点 B 形象直观的设计.使学生对天空中薄云和厚云的种类一目了然 C 阶梯型设计巧妙地将云层高度以及出现各种云时的天气特征进行融合 D 这则板书设计的主要功能是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文中的说明方法
查看
单选
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在教学实施策略上的突破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方式 B 强调语文教学要正确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C 强调语文课程应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 D 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融为一体
查看
单选
学习完某版教材的“对联”知识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相关理论选出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以下符合要求的是( )。
A 水面风回聚落花 B 数峰无语立斜阳 C 楼上春容带雨来 D 蝉曳残声过别枝
查看
单选
某教师在七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聆听天籁:读读泰戈尔”展开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
A 《吉檀迦利》 B 《飞鸟集》 C 《新月集》 D 《草叶集》
查看
单选
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总目标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教师不能人为地进行割裂 B 语文教学应注意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C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D 初中语文阶段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高超的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运用口头语言高效、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查看
单选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在画出文中所写几件事的基础上,提取并说出《背影》一文的叙事线索。 2.通过自主研读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问题的解
A 教学内容繁杂.欠缺逻辑性和条理性.不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B 问题设计太过集中.五个问题均是针对课文内容及文中的细节进行设计 C 问题(2)设计合理,契合教学内容,在此教学环节可集中解决 D 问题(3)(4)(5)与所设计的四个目标没有密切关系,可删除
查看
单选
阅读《安塞腰鼓》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 在古代,安塞腰鼓是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是凯旋的欢迎曲,踏破
A 教者通过气势磅礴的录像展示后生们的阳刚之美.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并调动学生的昂扬情绪.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B 用填形容词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精神的设计虽然很巧妙.但是不能放在初读环节.而应该放在总结环节 C 激励学生用洪亮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自信.也对学生起到了提醒与示范的作用 D 《安塞腰鼓》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教师从这一实际出发.使朗读教学贯穿教学始终
查看
单选
教师讲授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汉语言现象中的变调问题,引导学生朗读中正确发音,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 理想 B 转眼 C 体贴 D 涂改
查看
单选
阅读《伤仲永》课堂结束语,回答问题。 人的成长的关键在于后天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而《孙权劝学》中的吕蒙,大
A 教学的结束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结束.拓展式课堂结束语,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内拉到课外.教会了学生举一反三 B 拓展式结束语,由课文学习到类文的对比.增加了课堂的蕴味 C 教师从内容到结构,从语言到人物进行对比结课.异中求同,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D 教学是基础,拓展是延伸,拓展式教学深化了教学的内容,弥补了课文教学内容狭隘的缺陷
查看
单选
阅读《望天树》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望天树是一种稀有植物。(屏显图文介绍望天树)它生长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当地的傣族人民称它为“伞树”。然而.我们这篇
A 教师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的要求 B 读懂文本、理解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联想 C 阅读是吸收的过程。而写作是表达的过程,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也注重并延伸了语言的有效训练 D 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结合,鼓励学生多观察自然、社会、生活与提倡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体验结合.多样化地落实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