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案例题 案例:
阅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6题。
师:“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一些情感,需要表达;有一些情感,需要宣泄,同学们,当你们高兴、伤心、失意、得意时,你们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去表达和宣泄?(学生思考几分钟,然后作答)
生:当我高兴时,我会开怀大笑,然后买点儿好吃的慰劳自己。
生:我会把我的喜悦告诉我的亲人、朋友、同学,让他们与我同ft.,甚至我会将笑容送给一个个素不相识的路人,可能有点儿情不自禁吧。
生:当我伤心时.我会一个人躲在没人的角落放声大哭,让所有的不快都随泪水滑落。
生:我喜欢一个人去逛,看看繁华的街市,看看美丽的景色,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伤心慢慢逝去。
师:人是一种感情丰富的动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排解自己的情绪,老师在看学生的作文时发现有些学生喜欢将感情诉诸文字,倾泻于笔端,其实这不仅是一种很好的排解情绪的方法,而且还能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可谓是一举两得,学生对此有没有同感?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我们班一位同学的一篇文章.验证一下老师说得对不对。
出示本班学生的一篇文章——《苦难,是一笔财富》。(下面是这篇文章的节选)
凄冷的冬夜.空气似乎也凝固成苍白的了.骤然的一声号啕大哭把我从梦中惊醒了。一种预感像电流般击穿了混沌的心境,惨惨的,白亮亮的。
我睁开眼:奶奶不在身边,外面的喊声、哭声在深夜里格外的刺耳。我忙披一条毯子,光着脚、跑了出去,外面有许多人!我一出去。外面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我身上!许多人都无奈地摇摇头,一些大娘大婶甚至哭起来:孩子还小呀!大的才八岁呀!突然妈妈的哭喊声直入我的耳膜。“妈妈……”我飞也似的跑到堂屋。立即吓呆了:中间放了一张床,床上躺着的是我那穿军装的爸爸!一步步挪到床边,我很想和爸爸说说话,到了近前我才发现,爸爸睡着了。我用小手摇了摇爸爸.可他就是不睁开眼睛看我。“我的孩子,咱的命好苦啊!”妈妈一把把我拽过去,抱着我哭道:“孩子.你爸爸走了。抛下我们不管了……”扑通一声,我双膝跪在爸爸的床前,撕心裂肺地喊着爸爸.喊着我那远走的爸爸……
每年的清明节。我都拉着弟弟的手,带着那路人惋惜的目光,去为爸爸扫墓,至今已有七年……
我已欲哭无泪了.我真真正正体会到了生活对我的残酷!十几岁的我变得成熟了许多,我必须珍惜我拥有的!用双手一次又一次抹去妈妈眼角的泪水,把饭递到她的手中:“妈,吃吧,还有我和弟弟呢,我们会看到希望的。”妈妈抱着我和弟弟,流下两行热泪。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逐渐地了解了生活的内涵,苦难的生活,是份损失,更是份财富。它教会了我去热爱生活.珍惜生活。
师:1.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2.这段文字是否淋漓尽致地抒写了作者的感情?3.言辞有没有强烈的感染力?(举例说明)4.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方法表达感情?5.四人一组,展开讨论:①找出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并谈谈你的体会。②修改你认为欠妥的地方。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感人,将自己当时的痛苦真实地再现了出来;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细节写得很好.爸爸去世后,我的动作、神情等刻画得很细致;我觉得本文语言表达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些细节可以再深入一些,比如其他亲人去世时,可以将心里的苦痛抒写得再沉重些。
师:同学们理解得都非常好,老师读了之后觉得本文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它做到了以情动人.做到了灵与肉的融合,那么如何将感情流淌于字里行间,使文章真情永驻,从而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呢?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组长作记录。
生:可以加入适当的景物描写;平时多积累词句;注意观察,加深体会;多运用修辞等多种写法。
师:生活中感人的情节很多,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和体会,生活中感人的情景无处不在。下面我把我自己写的一个生活片段.与大家分享一下。
(教师展示自己的一篇短文——《妈妈在路边等我》,朗读给学生听,请学生提出宝贵意见)
生:老师写得很真实,也很感人;听了老师的文章,我发现生活中让人感动的瞬间很多,我们应该抓住它,记下来,写出来;虽然只写了一个小小的片断,但感情却是真实的。我想提个意见.您虽然工作忙,但不要等您妈妈“走不动了”再去陪妈妈,应该从现在做起。
师:谢谢你!你说得对,从现在做起,忙不应该是我的借口。最后留个作业:将你们成长历程中感受最深的一件事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下来,然后读给自己听。
感情是文章的生命,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你自己,放开你的心灵,让我们坦然地去面对人世间各种或喜或悲或乐或愁的情感.让我们用手中的笔尽情地去抒写人类最原始的冲动,相信同学们通过我们这堂课的学习一定会有所得。
问题:
16.以上是某位初中语文老师的一堂作文课的教学实录节选,阅读并指出它的优点。(20分)

正确答案
让学生能在作文中说真话、写真情,除了给学生宽松的写作环境之外.教师的教学引导也非常重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一吐为快的热情。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同时也排除了写作文的畏难情绪.打破千人一面的老套式.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本案例的设计重点是赏析一篇本班学生的例文,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讨论。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写作是每个人表情达意的内在需要,每个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同,把它真实地诉诸文字,倾泻于笔端,也就成了作文;然后,教师展示例文,让学生各抒己见,指出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教师适时点拨,特别提出“感情是文章的生命,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你自己”,让学生用真情感动自己,进而打动读者。最后,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引导他们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这种从例文人手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实例证明。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才能打动读者。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可贵的是教师不但能从理论上指导学生。还能以自己的写作实践影响学生的写作风气,让学生观察生活,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丰富写作的素材,使学生的写作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教师在教授某版初中语文教材《藤野先生》一课时,为学生设置了以下作业: 一、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
A 设置第一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 B 设置第二题是要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C 设置第三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并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D 第四题属于拓展题,对于学生来说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选择理解,没有明确的设计目的
查看
单选
阅读下面一则初中语文教师为《看云识天气》一课设计的板书,回答问题。 以下有关这则板书设计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阶梯型板书设计.形象地展示出说明事物变化的层级特点 B 形象直观的设计.使学生对天空中薄云和厚云的种类一目了然 C 阶梯型设计巧妙地将云层高度以及出现各种云时的天气特征进行融合 D 这则板书设计的主要功能是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文中的说明方法
查看
单选
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在教学实施策略上的突破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方式 B 强调语文教学要正确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C 强调语文课程应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 D 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融为一体
查看
单选
学习完某版教材的“对联”知识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相关理论选出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以下符合要求的是( )。
A 水面风回聚落花 B 数峰无语立斜阳 C 楼上春容带雨来 D 蝉曳残声过别枝
查看
单选
某教师在七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聆听天籁:读读泰戈尔”展开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
A 《吉檀迦利》 B 《飞鸟集》 C 《新月集》 D 《草叶集》
查看
单选
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总目标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教师不能人为地进行割裂 B 语文教学应注意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C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D 初中语文阶段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高超的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运用口头语言高效、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查看
单选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在画出文中所写几件事的基础上,提取并说出《背影》一文的叙事线索。 2.通过自主研读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问题的解
A 教学内容繁杂.欠缺逻辑性和条理性.不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B 问题设计太过集中.五个问题均是针对课文内容及文中的细节进行设计 C 问题(2)设计合理,契合教学内容,在此教学环节可集中解决 D 问题(3)(4)(5)与所设计的四个目标没有密切关系,可删除
查看
单选
阅读《安塞腰鼓》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 在古代,安塞腰鼓是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是凯旋的欢迎曲,踏破
A 教者通过气势磅礴的录像展示后生们的阳刚之美.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并调动学生的昂扬情绪.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B 用填形容词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精神的设计虽然很巧妙.但是不能放在初读环节.而应该放在总结环节 C 激励学生用洪亮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自信.也对学生起到了提醒与示范的作用 D 《安塞腰鼓》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教师从这一实际出发.使朗读教学贯穿教学始终
查看
单选
教师讲授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汉语言现象中的变调问题,引导学生朗读中正确发音,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 理想 B 转眼 C 体贴 D 涂改
查看
单选
阅读《伤仲永》课堂结束语,回答问题。 人的成长的关键在于后天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而《孙权劝学》中的吕蒙,大
A 教学的结束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结束.拓展式课堂结束语,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内拉到课外.教会了学生举一反三 B 拓展式结束语,由课文学习到类文的对比.增加了课堂的蕴味 C 教师从内容到结构,从语言到人物进行对比结课.异中求同,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D 教学是基础,拓展是延伸,拓展式教学深化了教学的内容,弥补了课文教学内容狭隘的缺陷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