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案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节选)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课文介绍
本文为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八课,同单元的课文还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
单元导读
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
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 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I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级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
问题:

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
查看材料

正确答案
精读课文.细悟“拿来主义”。
一、阅读以下两段,回答问题。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1.第①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学艺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2.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明确:①“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②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字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地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③“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二、阅读以下两段,回答问题。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1.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若“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 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2.“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三、阅读以下三段,回答问题。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 用一句话说明怎样“拿”
明确:“送来”不等于“拿来”;“送来”是被动接受,而“拿来”是主动获取;“送来”的是别人剩余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2.“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明确:“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我们要运用脑子,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
四、阅读以下两段,回答问题。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问题:“大宅子”比喻什么 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明确:“大宅子”就是“文化遗产”。
不敢进门放火烧光接受一切“拿来!”
孱头昏蛋废物不敢接受全盘否定全盘肯定辩证吸收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 ——吸收
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 ——“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 ——批判地吸收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 ——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 ——坚决抛弃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一言以蔽之,“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先占后挑。
五、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 “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1.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 ——要“拿来”!
2.怎样“拿来”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拿来”有何意义 ——建设民族新文化。
4.怎样才能“拿来”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5.“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两个字概括)——创新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而访谈、讨论、辩论、演讲等是锻炼学生此种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开展此类活动,通过模拟真实情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
A A、讲解“访谈需保持互动性交流”时,教师播放了杨澜采访余秋雨教授的视频片段,旨在让学生学习杨澜的互动方式 B B、讲解“访谈中的预备提问及方法”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举例介绍了《东方时空》记者采访作家萧乾夫人文洁女士时所用的提问 C C、讲解“访谈中的即兴提问及方法”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举例介绍上海卫视《财富人生》主持人叶蓉与明基电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经理曾文祺之间的访谈片段 D D、讲解“访谈需保持互动性交流”时,教师想举杨澜的访谈艺术进行说明,首先用幻灯片进行杨澜生平简介
查看
单选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在《荷塘月色》一课的设计中,教师先让学生交流初步阅读的感受,然后利用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选题探究,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后,选定了八个题目
A A、探究性学习更强调探究的过程,强调让学生通过探究过程去参与、体验和掌握探究的方法,因此对方法的体验和把握比探究结果的得出更加重要 B B、在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是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过程的推进中注重构建学生的探究意识,并不是真的要学生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 C C、这个探究过程的探究方向是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学生自主选定的。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 D D、在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探究方向,但应让学生自己寻找探究的方法,这段教学课例中的探究教学教师明确了探究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查看
单选
阅读《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师:大家看下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古代妇女的地位是很低下的,但课文中的焦母却能独断专行。为所欲为。这是为什
A A、教师突破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定位 B B、创设了民主活跃的课堂,实现了课堂效益最大化 C C、主体性教学可以淡化教师的作用、引发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 D D、教师肯定学生的发言、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查看
单选
通过《再塑生命》,学生认识了海伦·凯勒,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表现女性人格魅力的文学作品,下列推荐不合适的是( )。
A A、托尔斯泰一《安娜·卡列尼娜》 B B、川端康成一《伊豆的舞女》 C C、夏洛蒂·勃朗特一《简·爱》 D D、海伦·凯勒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查看
单选
教学《劝学》,教师设计教学目标:①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②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及初步分析的能力;③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
A A、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整合统一 B B、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不准确 C C、教学设计遵循了教材的特点和文言文教学规律 D D、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查看
单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这一能力发展要
A A、积累·整合 B B、感受·鉴赏 C C、思考·领悟 D D、发现·创新
查看
单选
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学生问落下的应该是树叶才对,应该把“木”改成“叶”。下列教师评价中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
A A、这个问题问得好、其他同学也有这么认为的吗 B B、有批判意识,敢质疑教材,很好,请为他鼓掌。 C C、有点道理、看看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错误 D D、有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值得表扬,能根据作者当时的心境说一下“落木”和“落叶”的区别吗
查看
单选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
A A、设计不同类型的课堂提问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B B、扩散式提问不拘泥于课文,由古人今,引发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C C、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解读儒家经典的现实意义 D D、打破了传统的接受型学习模式,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查看
单选
阅读《鸿门宴》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师:从当时的局势看,如果鸿门宴上放过刘邦,项羽还有杀他的机会吗 (PPT展示楚汉历史大事、时间) 师:若项羽
A A、引用史料佐证“鸿门赦汉以致楚败汉胜”的说法 B B、脱离文本加以分析、探讨,不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拓展思维 C C、教师结合使用媒体、史料资源。了解项羽不为人之熟知的智勇与鸿门赦汉的必然 D D、教师讲授分量过重,引用文言材料,学生参与度不高
查看
单选
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实词“善”的意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A、素善留侯张良(与……亲善) B B、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 C C、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善良) D D、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须臾(做好)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