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案例题 案例:
阅读《醉翁亭记》教学片段,完成下题。
师: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作者时不但结合了注释,还查阅了相关资料,很好。谁能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 (生答)
师:的确,这篇文章写于作者被贬之际。那么,他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抑郁、感伤。
师:古人常“借酒消愁”,通过预习你们发现作者采取了什么方式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呢
生:游览醉翁亭。
师:游览了醉翁亭之后,作者的心情又会怎样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醉翁亭记》,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师:下面老师先朗读一下课文。(稍停)给点掌声啊!(生微笑鼓掌)还有点儿要求,在听老师朗读时,要做好圈点批注,并感受文中流露的情感。(师朗读,生边听读边做圈点批注)
师:好,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从作者身上感受到了什么
生:旷达。
生:洒脱。
师:谁能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当时的情态
生:“醉”。
师:非常准确。我们能感受到此时的作者已不再满腹忧愁,而是放情林木、醉在山水。那么作者到底为何而“醉”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并尝试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学习本文。
(课件展示研讨问题:1.本文结构精巧,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构思的 2.本文语言出色,品一品,作者是如何锤炼的 3.本文意境优美,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创设的 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研讨问题,师从旁点拔、指导)
师: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不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而有神,散而不乱。本文在结构上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课件展示问题1)
生:本文思路清晰,让人耳目一新。
师:请你给大家梳理一下本文的思路好吗
生:第1段,主要写亭周围的环境,亭名的由来;第2段,写景;第3段,写游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游;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
师:很好。这位同学为大家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下面请看屏幕,结合提示朗读课文。
(课件展示——课文的思路)(生结合课件提示,朗读课文)
师:刚才我们从思路上进行了分析.谁能从其他角度说说
生:文章线索用得好,行文中作者始终抓住了一根“金线”。
师:这根“金线”是什么
生: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
师: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于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山肴铺地,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上下,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而这一切都是为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师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精彩。全文围绕一个“乐”字一路写来,将诸多材料巧妙而有序地连缀起来,如同一根彩线串起了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成为熠熠生辉的珠链。其他同学还有发现吗
生:行文中还处处讲究呼应。
师:能给大家举个例子吗
生:例如文章一开始写到:“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但太守是谁暂不表,埋下伏笔,直到结尾才揭示:“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使文章内在结构严谨。
师:说得真不错!我们又从线索、呼应方面进行了分析,还有新发现吗 (生沉默)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1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引出“醉翁亭”的 (生自由读第1段)
师:哪位同学先说
生:作者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后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再写酿泉,最后引出醉翁亭。
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引出醉翁亭
生:这样可以使文章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师:除此之外,为使文章层次清晰,在用词上有什么讲究 (生纷纷举手)
生:每一层都用一个“也”字结住。
师:老师也发现了。全文用了21个“也”字,不仅帮助结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但绝无单调之感。奥妙何在呢 (课件展示研讨问题2)
师:我们不妨做一下比较。大家齐读一下“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一句。如果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会有什么不同 (生细读品味)
生:没有了“也”字,读起来感觉有点不自然。
生:也表现不出原句作者的那种得意的心情。
师:看来“也”字还有表情达意的作用。
生:老师,还有25个“而”字!
师:能说说它的用法吗 (生摇头)
师:“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但在分析其用法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看看谁判断得又快又准。
(课件展示练习:说说下列语句(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生抢答,师点拨,讲解)
师:同学们对“而”字的用法了解较好。同学们在句式上有没有新发现
生:有。成对句子多。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句子,共同感受这篇文章的优美意境。(课件展示研讨问题3)(听配乐朗读。并鼓励学生想象画面)
师:美吗
生:美!(生显出陶醉的神情)
师:从这些句子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景物
生:有山、有水、有林、有泉,简直是一幅山水画。
生:我看到了早晚之景。
师: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生:太阳出来,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气消散,又显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乌云聚拢,山谷一片昏暗。
师:看来你是真进入课文中了。大家还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四季变幻之美。
师:让我们齐读感受一下。(课件展示醉翁亭四季变化的优美画面,师生齐读感受四季之关)
师:那么作者到底为何而“醉”呢 (生讨论)
师:谁能谈谈
生:我觉得是为酒而醉。
生:我认为是为美景而醉。
师:还有没有深层次的原因
生: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为百姓的和乐而“醉”。
师:你考虑得很深入。本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醉翁”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醉翁”性格深处那放逸坦荡的文人习气和旷达自适的生活智慧。好,下面让我们欣赏一下大家的才艺展示。
生:我画了一幅画。
师: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展示图画,略)
生:老师.我们几个表演一下“众宾欢”可以吗
师:可以啊!掌声鼓励!(生表演,略)
师:几位同学的表演不但再现了当年的情景,而且还适当地加入了想象。
生:我想领大家游览一下“醉翁亭”。
师:那就请吧。(该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还自备了“道具”)
师:最后让我们一同背诵课文,再次感悟本文的诗情画意。(生集体背诵课文,师请几位同学当堂背诵,并鼓励)
问题:
以上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文言文《醉翁亭记》一课时的教学实录(节选),阅读并自选两个角度进行评析。

正确答案
(1)问题设计巧妙
这堂课教师从结构、语言、意境人手,可以说抓住了教学本文的“要害”。与此同时,围绕切入点精心设计了3个问题。这些问题由浅入深,指向文本的主要特色,是理解文本的关键。这里没有所谓的以标准答案来替代学生的感受,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创造。可以说这些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开放性,为学生营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重视诵读
“诵读是目视其文,耳闻其声,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面到深层再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能陶冶情操,启迪心灵。”在教学中,这位教师把诵读当作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用示范朗读、自由读、听读等不同诵读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传达的思想感情。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阅读某位高中语文教师为高中语文课文《再别康桥》一课设计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指导学生初步感受
A A、两个教学目标准确契合了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求 B B、目标一准确切入了诗歌的内容,体现了教师对诗歌的准确理解 C C、目标二关涉了《再别康桥》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方法,但美中不足之处是忽略了学生体悟诗歌方法与策略的学习 D D、学生能力、已有积累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是设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这位教师设定的两个教学目标即综合体现了三者的分析
查看
单选
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经典琵琶演奏曲《霓裳》,在音乐声中说:“在自居易时代,‘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请大家随着这琵琶声走进白
A A、该诗情感浓厚、意蕴丰富,适合运用情境导入 B B、教师用琵琶曲来渲染氛围,唤起学生情感共鸣 C C、凄冷的画面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沉闷凄冷的氛围 D D、导入能成功引出课题。离不开教师的适时引导
查看
单选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片段一: 师: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课文中用了124个字,老师比他更惜字如金,只用了短短18个字.同学们可要好好
A A、片段一中、教师将一种通俗无力的说辞与烛之武的进谏进行对比,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强烈的探知欲望 B B、片段二中、教师创造性地将学习难点分解,将几个阶段有效关联。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C C、片段一中,教师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再辅以名家评论,激起学生自主解读经典文化的欲望。这样,教师激起了学生细心精读文本的兴趣 D D、片段一中,教师采用“移位”法进行语言分析;片段二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了听、说、读、写四种手段,比较而言,片段一的教学方式更胜一筹
查看
单选
教师在讲授完《庄暴见孟子》中“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中“乎”字的用法后,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又为其举了以下例子,其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 A、日食饮得无衰乎 B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C C、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D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查看
单选
某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包身工》一课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讲述包身工的故事。以下对教师的这一做法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这是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设计 B B、能够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文章信息的能力 C C、这是初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尽快抓住报告文学的特点 D D、意在鼓励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勇于表达自己,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
查看
单选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中,在“表达与交流”专题中,设置了四个栏目,分别是:“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
A A、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练习议论文的写作 B B、教师可根据学情,在一个学期内统筹安排这四个栏目的教学 C C、教师不需要按照这四个栏目的顺序进行教学,可根据教师、学生情况相机安排 D D、对于每个栏目后面的练习题,教师应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进行练习
查看
单选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带有插图的教科书的教学效果要优于纯文本的教科书。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插图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 )
A A、助读系统 B B、练习系统 C C、范文系统 D D、知识系统
查看
单选
某教师设计了“春秋笔法”专题,理解古代历史的叙述传统。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 A、诗歌与散文 B B、小说与戏剧 C C、语言文字应用 D D、文化论著研读
查看
单选
学习完《劝学》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中“而”字的用法,其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递进连词,却) B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连词,而且) C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假设连词,如果) D D、蟹六跪而二螯(并列连词,又、和)
查看
单选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评议,落实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大约20分钟) ①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老师平衡调配,把全体学生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
A A、教师作为交流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只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 B B、“学生点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 C C、这种由此及彼的点评方式。强化了课内知识的能力迁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D D、“小组讨论”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