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
【解题思路】
(1)准确理解教学目标的指向性。
(2)阅读理解,结合课文介绍、单元说明、学生情况等设计教学过程。
(3)具体设计时可从初读、精读、再读、小结、布置作业、板书等环节依次进行设计或分几个板块依次进行设计。
【参考答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过程设计
(一)第一板块:一个人
1.在恩格斯心中,马克思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导:
(1)快速浏览全文,筛选出每部分的关键句。如: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2)将筛选出的关键句整合在一起,形成答案。
(3)回答问题时,要突出恩格斯对马克思身份的定位。
明确: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
2.那么,恩格斯认为马克思最主要的身份是什么 从何得知
指导:对涉及身份的关键句进行分析。
明确: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恩格斯认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那么,“其次”是什么 从何得知
预设与点拨:学生可能给出两种答案.即思想家、科学家。
如果学生提出是思想家,则引导学生:“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的‘因为’是因果关联词,或解释上文,或引起下文,从上下文找寻‘其次’是什么。这样可以让学生找到第6段“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明确:
科学家。
4.为什么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其次是一个科学家
点拨:要回答为什么,我们就要先搞清楚,作为革命家和科学家的马克思.分别有哪些贡献:然后再研究这些贡献之间的关系。
分解问题(1):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作为革命家和科学家的马克思,分别有哪些贡献
分解问题(2):马克思认为科学研究和革命实践之间是什么关系
点拨与引导:马克思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转入对第6段的分析。
明确:
科学是一种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的力量.即马克思的科学研究是为革命实践服务的(马克思的科学观)。
5.既然首先是革命家,其次是科学家,那么为什么不先说“首先”,而先说“其次”
点拨与引导: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他的毕生使命是什么 他认为科学研究是为革命实践服务的,那么,革命斗争和科学研究哪个更为重要 先说科学家,后说革命家,是按照什么顺序
明确:
由次到主.由轻到重。
6.作为一篇议论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为什么总说与分述的顺序不一致
明确:
(1)总说:由主到次;分说:由轻到重。
(2)作为演讲稿,便于听众理解。
(二)第二板块
1.本文是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讲话。是一篇悼词。悼词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开头、主体、结尾。前面我们分析了这篇悼词的主体部分,了解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科学理论两方面的伟大贡献.理清了作者的论述思路。下面我们看一下,这篇悼词的开头和结尾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开头交代逝世时间、地点及逝世情景。结尾写逝世造成的影响,表达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提出希望。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悼词的主要内容:表达对逝者的哀悼.追述逝者的生平和贡献。歌颂逝者的品德,并借此激励生者。
2.讨论交流:你能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读出恩格斯什么感情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时候。灵活运用加、减、调、换、改等方法,引导学生从四个维度(内涵、情感、表达技巧、表达效果)对语言进行品析。
如删改第1自然段中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让学生比较。从而迅速而深入地领会原文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删改后的文字:当代伟大的思想家停止心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逝世了。)
3.本文的情感表达与抒情性散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不同
明确:
抒情性散文直抒胸臆;本文在叙述与议论中寄寓情感,在客观的评价中寄寓情感,将理性的评判和深厚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4.除了综合运用表达方式外.恩格斯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
明确:
表现手法(类比、点面结合、对比、层递)、修辞手法(比喻、讳饰、借代)、结构技巧(过渡、呼应、关联词)。
5.本文的情感浓烈、深厚,虽然是面对逝者,但哀而不悲,痛而不伤,反而让我们对逝者充满敬意.为什么
点拨:联系文体特征和相关背景。
明确:
(1)除了哀痛之情,还有赞扬、歌颂之情,让人们感受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高尚的品德。
(2)恩格斯的讲话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讲话的。讲话的目的不仅在于悼念马克思.更在于激励后人继承马克思的遗愿和革命事业。
(三)第三板块:一句话
如果把这篇悼词的题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为副标题,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体会.给文章起个主标题,并说明理由。
要求:
(1)以“一句话”形式表达。如:让伟人的光辉永照人间。
(2)要有概括性、文学性。
这是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语言艺术基础上的再创造,难度较大。在交流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文本学习时习得的方法对拟写的标题进行揣摩、点评和修改,以实现能力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