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案例题 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文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一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1847年),《斯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第三课,同单元的课文还有《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演讲辞。
演讲,是传播知识、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心灵、争取同盟的有力桥梁,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而演讲辞作为演讲时的文稿,是演讲成功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具有观点鲜明、逻辑性强的特点外,还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鼓舞听众的情绪,唤起他们的共鸣。
学习这类文章,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同时注意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其深刻透彻的说理方法。另外.还要注意体会演讲辞的情感力量和多样化的揣摩其中的感情、语气和表达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学生情况
高中一年级.班额5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请根据以上教学目标设计一段教学过程,并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法。
(25分)查看材料

正确答案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
【解题思路】
(1)准确理解教学目标的指向性。
(2)阅读理解,结合课文介绍、单元说明、学生情况等设计教学过程。
(3)具体设计时可从初读、精读、再读、小结、布置作业、板书等环节依次进行设计或分几个板块依次进行设计。
【参考答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过程设计
(一)第一板块:一个人
1.在恩格斯心中,马克思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导:
(1)快速浏览全文,筛选出每部分的关键句。如: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2)将筛选出的关键句整合在一起,形成答案。
(3)回答问题时,要突出恩格斯对马克思身份的定位。
明确: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
2.那么,恩格斯认为马克思最主要的身份是什么 从何得知
指导:对涉及身份的关键句进行分析。
明确: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恩格斯认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那么,“其次”是什么 从何得知
预设与点拨:学生可能给出两种答案.即思想家、科学家。
如果学生提出是思想家,则引导学生:“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的‘因为’是因果关联词,或解释上文,或引起下文,从上下文找寻‘其次’是什么。这样可以让学生找到第6段“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明确:
科学家。
4.为什么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其次是一个科学家
点拨:要回答为什么,我们就要先搞清楚,作为革命家和科学家的马克思.分别有哪些贡献:然后再研究这些贡献之间的关系。
分解问题(1):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作为革命家和科学家的马克思,分别有哪些贡献
分解问题(2):马克思认为科学研究和革命实践之间是什么关系
点拨与引导:马克思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转入对第6段的分析。
明确:
科学是一种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的力量.即马克思的科学研究是为革命实践服务的(马克思的科学观)。
5.既然首先是革命家,其次是科学家,那么为什么不先说“首先”,而先说“其次”
点拨与引导: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他的毕生使命是什么 他认为科学研究是为革命实践服务的,那么,革命斗争和科学研究哪个更为重要 先说科学家,后说革命家,是按照什么顺序
明确:
由次到主.由轻到重。
6.作为一篇议论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为什么总说与分述的顺序不一致
明确:
(1)总说:由主到次;分说:由轻到重。
(2)作为演讲稿,便于听众理解。
(二)第二板块
1.本文是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讲话。是一篇悼词。悼词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开头、主体、结尾。前面我们分析了这篇悼词的主体部分,了解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科学理论两方面的伟大贡献.理清了作者的论述思路。下面我们看一下,这篇悼词的开头和结尾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开头交代逝世时间、地点及逝世情景。结尾写逝世造成的影响,表达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提出希望。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悼词的主要内容:表达对逝者的哀悼.追述逝者的生平和贡献。歌颂逝者的品德,并借此激励生者。
2.讨论交流:你能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读出恩格斯什么感情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时候。灵活运用加、减、调、换、改等方法,引导学生从四个维度(内涵、情感、表达技巧、表达效果)对语言进行品析。
如删改第1自然段中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让学生比较。从而迅速而深入地领会原文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删改后的文字:当代伟大的思想家停止心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逝世了。)
3.本文的情感表达与抒情性散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不同
明确:
抒情性散文直抒胸臆;本文在叙述与议论中寄寓情感,在客观的评价中寄寓情感,将理性的评判和深厚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4.除了综合运用表达方式外.恩格斯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
明确:
表现手法(类比、点面结合、对比、层递)、修辞手法(比喻、讳饰、借代)、结构技巧(过渡、呼应、关联词)。
5.本文的情感浓烈、深厚,虽然是面对逝者,但哀而不悲,痛而不伤,反而让我们对逝者充满敬意.为什么
点拨:联系文体特征和相关背景。
明确:
(1)除了哀痛之情,还有赞扬、歌颂之情,让人们感受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高尚的品德。
(2)恩格斯的讲话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讲话的。讲话的目的不仅在于悼念马克思.更在于激励后人继承马克思的遗愿和革命事业。
(三)第三板块:一句话
如果把这篇悼词的题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为副标题,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体会.给文章起个主标题,并说明理由。
要求:
(1)以“一句话”形式表达。如:让伟人的光辉永照人间。
(2)要有概括性、文学性。
这是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语言艺术基础上的再创造,难度较大。在交流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文本学习时习得的方法对拟写的标题进行揣摩、点评和修改,以实现能力的迁移。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带有插图的教科书的教学效果要优于纯文的教科书。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插图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 )
A A、助读系统 B B、练习系统 C C、范文系统 D D、知识系统
查看
单选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片段一: 师: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课文中用了124个字,老师比他更惜字如金.只用了短短18个字,同学们可要好好看
A A、片段一中、教师将一种通俗无力的说辞与烛之武的进谏进行对比。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强烈的探知欲望 B B、片段二中,教师创造性地将学习难点分解,将几个阶段有效关联。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C C、片段一中、教师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再辅以名家评论,激起学生自主解读经典文化的欲望。这样、教师激起了学生细心精读文本的兴趣 D D、片段一中,教师采用“移位”法进行语言分析:片段二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了听、说、读、写四种手段,比较而言,片段一的教学方式更胜一筹
查看
单选
某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包身工》一课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讲述包身工的故事。以下对教师的这一做法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这是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设计 B B、能够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文章信息的能力 C C、这是初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尽快抓住报告文学的特点 D D、意在鼓励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勇于表达自己、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
查看
单选
某教师选择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开设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 A、小说与戏剧 B B、文化论著研读 C C、新闻与传记 D D、诗歌与散文
查看
单选
某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的选文为《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物理学家的教学历程》,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
A A、重视精神科学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B B、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C C、学习科普文的写作方式、能够运用这种体裁进行文本创作 D D、注意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查看
单选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单元包含《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学习完这些课文后,学生对这种文学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求教师再为其推荐几篇这样的文章。以下不满足
A A、《高老头》 B B、《茶馆》 C C、《伪君子》 D D、《赵氏孤儿》
查看
单选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从第二段中.你们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烛之武呢' 请一个学生朗读这段中烛之武的语言:“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
A A、这段教学实录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分析烛之武形象特点”这一教学目标 B B、在完成语意理解的基础上、从重读字词切入、再结合人物的生平分析人物形象的教学思路。抓住了文本特点,深入浅出 C C、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要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并运用语文、这段教学设计教师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D D、教师采用一读、二读、三读的方式,层层推进,指导学生慢慢地读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体现了教师的课堂主体地位
查看
单选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在《荷塘月色》一课的设计中,教师先让学生交流初步阅读的感受,然后利用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选题探究,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后,选定了八个题目
A A、探究性学习更强调探究的过程。强调让学生通过探究过程去参与、体验和掌握探究的方法、因此对方法的体验和把握比探究结果的得出更加重要 B B、在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是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过程的推进中注重构建学生的探究意识、并不是真的要学生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 C C、这个探究过程的探究方向是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学生自主选定的、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 D D、在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探究方向,但应让学生自己寻找探究的方法、这段教学课例中的探究教学教师明确了探究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查看
单选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通过贯穿全戏的时间概念“三十年前”(让学生找出第一场戏中“三十年前”共出现12次)来深入了解周、鲁两人特殊的关系。教师提供材料:周朴园
A A、“三十年前”这个语言点有丰富的意蕴、同时又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教师能够抓住这一语言点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现了教师对戏剧精妙语言的准确把握 B B、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才更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新奇感,表现出对知识的新奇感,故也总是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品出个中滋味来 C C、找对语言点后,教师适时引入补充资料。体现了教师充分利用资源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D D、若全让学生品味“三十年前”,则学生会因为资料的匮乏很难品出什么,而教师巧妙地引入“人物关系表”,恰当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链接的材料补充了文中的空白,为学生的理解搭了桥
查看
单选
以下是两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长亭送别》一课时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设计的两个不同 问题: 教师甲:请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两支曲子,分析哪些曲词最具有表现力
A A、教师甲的提问更好,有方法,有方向,有要求,更具有针对性 B B、教师乙的提问更好,简练有效,针对性强,更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要点 C C、教师甲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内容解析、提问更有效 D D、教师乙的提问明确性更强。教师提供给了学生鉴赏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去分析、回答问题,不至于无的放矢,提问更有效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