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案例题 案例:
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片段,完成第16题。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那么林黛玉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通过自学我们有了大致的了解,首先我们知道,林黛玉是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小姑娘,母亲去世后孤身一人来到贾府,投奔外祖母,同学们想一想,她实际上处于一种怎样的生活境地
生:寄人篱下。
师:非常好.林黛玉在贾府的处境就是寄人篱下。因为寄人篱卞,所以她一进贾府就自然产生了一种防卫心理.不知道大家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留心到,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好吗
生:“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近E1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
师:找得非常准确,林黛玉进入贾府后确实是步步小心、时时在意。那么,她进入贾府以后该怎样和贾府的人说话呢 我们现在就来品一品林黛玉与贾府的人曾说的话。请同学们在书中勾画一下。林黛玉进贾府后和哪些人说了些什么话。
生:第一处: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第二处:黛玉便向椅上坐了……岂得去沾惹之理
师:请坐!这位同学找了到了两处。一是林黛玉回答大舅母邢夫人说的话。二是回答二舅母王夫人说的话,那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处,林黛玉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回答邢夫人话的
生:邢夫人苦留林黛玉吃过晚饭再回去。
师:我们把第一段再读一遍。
(生齐声朗读)
师:说实在话,这的确是拉家常,说的话很普通、很平常,不知道同学有没有注意,在这看似平常的话中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我们琢磨。哪位同学来品一品
生:林黛玉很自尊。说话很小心。她怕被人耻笑。
师:看来这位同学已经品出了一些味道。我们知道,邢夫人要请黛玉吃饭。但黛玉又不能吃,所以黛玉说这番话的目的就是要推辞。如果我是林黛玉,这样说行不行:“舅母赐饭,我就不敢领了,因为还要去拜见二舅母,异日再领,未为不可。”好吗 有哪位同学站在大舅母的立场上谈一谈
生:很不高兴。心想我有什么比不上二舅母的吗
师:会生气,因为你觉得林黛玉有一点看不起人,是吧 我留你吃晚饭是好意,你不吃也就罢了。不吃的原因竟是要看望二舅母。你心里就会想了,难道二舅母比我重要吗,是不是会有这样不好的效果啊 但是。林黛玉说了一番话后邢夫人有没有生气
生:没有。邢夫人笑了,很高兴,并且说“这倒是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 关键是哪句话打动了邢夫人,让邢夫人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呢
生:“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还有“望舅母容谅”。
师:对,小小年纪说话有情有理,“舅母爱惜赐饭”,显得很领舅母的情谊。“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对长辈的礼数使得她不得不辞谢。这番话说得很有礼貌,既表达了她对邢夫人的感激之惰,又让邢夫人觉得这顿饭黛玉委实不能吃。
师:那么,林黛玉跟王夫人又是怎样说的呢 王夫人给黛玉介绍宝玉,王夫人是怎样说宝玉的
生:“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师:是的,王夫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叮嘱林黛玉不要理睬宝玉,不要沾惹宝玉。同学们,你们看,如果我是林黛玉能不能这样说:“舅母,我可不能不睬他,我可要和宝哥哥玩的啊”
生:(笑)不行。
师:以林黛玉的身份,她不能这样说,她肯定得顺着王夫人的话。说我不去沾惹他。那老师再来扮一下林黛玉,看这样说行不行:“舅母所说的可是这位衔玉所生的哥哥.在家时就常听父母亲说起,说这位哥哥非常顽劣,极不喜欢读书,舅母放心,我不会去沾惹他的。”你们觉得林黛玉这样说行不行
生:不行,林黛玉刚刚到贾府,以她的性格不可能这样说话。而王夫人又是宝玉的母亲.俗话说母子连心,王夫人要是听到剐人这样说自己儿子,会生气的。
师:那王夫人不是自己说过的吗,宝玉是混世魔王,孽根祸胎。她自己先说的,怎么林黛玉说了她就不高兴呢
生:王夫人自己说可以,别人说就不行,这是人之常情。
师:对的,人之常情。更何况王夫人只是说说而已,心里也许并不这么想,那么我们来看看林黛玉是怎样回答的,大家一起来读读。
生:“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 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
师:王夫人什么反应
生:很高兴。
师:为什么
生:林黛玉非但没有贬,反而说出了宝玉的优点,他和姊妹的关系很好,所以大家才喜欢同他玩的.所以王夫人很高兴。
师:那么,林黛玉又是怎样回答她不会去沾惹宝玉的呢
生:“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 ”
师:很好,这就是说林黛玉把自己不沾惹宝玉归结为家规礼教,由于男女住处分开,自然不可能去沾染他,林黛玉不提自己不想去沾惹宝玉.只是说客观上不可能沾惹宝玉,二舅母听了心里自然就不会有其他想法,那么同学们来评一评,通过林黛玉和邢夫人、王夫人的对话,你觉得林黛玉这个人说话怎么样
生:时时留意,处处小心。
生:非常周到,想了很多问题。
生:她的话让别人听了很舒服,很得体。
师:说得非常好,这说明林黛玉说话非常得体,语言恰到好处。我们总结出林黛玉的个性是谨慎多虑的.可不可以这样说呢
生:可以。
问题: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的教学实录(节选),请认真阅读并对其进行客观评析。(20分)

正确答案
【知识点】本题考查小说《红楼梦》片段《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录的评析。
【解题思路】
(1)仔细阅读所给的教学案例。包括教师的教学语言、行为及学生的疑问、课堂反应等都要细心研读。
(2)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及相关理论,及自己对小说《红楼梦》的了解,评析该教学实录。
(3)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等几个方面进行评析,以使作答思路清晰、有理有据。
【参考答案】
这个案例较好地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发展语感的语言训练策。
该案例中.教师带领学生初步理解了林黛玉到贾府时的特定心理状态——因为是寄人篱下,加之她多愁善感的敏感性格,所以林黛玉初到贾府时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接下来这位教师就围绕着“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从林黛玉回答邢夫人和王夫人的话语入手.认真体会特定性格的人物在特定环境下微妙的心理状态.以及这种心理状态在人物语言上的具体体现。
在具体策上.教师一方面让学生根据小说中人物的话语推测其心理感受;另一方面又假设出几段与小说中不一样的“答语”.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体会林黛玉此时此刻的心理,理解她的回答为什么显得得体和恰到好处。
通过这样咬文嚼字的揣摩、品味,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林黛玉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又使学生见识了作家驱遣文字的深厚功底.可谓一举数得。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带有插图的教科书的教学效果要优于纯文的教科书。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插图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 )
A A、助读系统 B B、练习系统 C C、范文系统 D D、知识系统
查看
单选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片段一: 师: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课文中用了124个字,老师比他更惜字如金.只用了短短18个字,同学们可要好好看
A A、片段一中、教师将一种通俗无力的说辞与烛之武的进谏进行对比。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强烈的探知欲望 B B、片段二中,教师创造性地将学习难点分解,将几个阶段有效关联。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C C、片段一中、教师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再辅以名家评论,激起学生自主解读经典文化的欲望。这样、教师激起了学生细心精读文本的兴趣 D D、片段一中,教师采用“移位”法进行语言分析:片段二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了听、说、读、写四种手段,比较而言,片段一的教学方式更胜一筹
查看
单选
某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包身工》一课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讲述包身工的故事。以下对教师的这一做法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这是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设计 B B、能够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文章信息的能力 C C、这是初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尽快抓住报告文学的特点 D D、意在鼓励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勇于表达自己、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
查看
单选
某教师选择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开设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 A、小说与戏剧 B B、文化论著研读 C C、新闻与传记 D D、诗歌与散文
查看
单选
某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的选文为《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物理学家的教学历程》,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
A A、重视精神科学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B B、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C C、学习科普文的写作方式、能够运用这种体裁进行文本创作 D D、注意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查看
单选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单元包含《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学习完这些课文后,学生对这种文学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求教师再为其推荐几篇这样的文章。以下不满足
A A、《高老头》 B B、《茶馆》 C C、《伪君子》 D D、《赵氏孤儿》
查看
单选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从第二段中.你们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烛之武呢' 请一个学生朗读这段中烛之武的语言:“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
A A、这段教学实录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分析烛之武形象特点”这一教学目标 B B、在完成语意理解的基础上、从重读字词切入、再结合人物的生平分析人物形象的教学思路。抓住了文本特点,深入浅出 C C、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要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并运用语文、这段教学设计教师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D D、教师采用一读、二读、三读的方式,层层推进,指导学生慢慢地读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体现了教师的课堂主体地位
查看
单选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在《荷塘月色》一课的设计中,教师先让学生交流初步阅读的感受,然后利用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选题探究,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后,选定了八个题目
A A、探究性学习更强调探究的过程。强调让学生通过探究过程去参与、体验和掌握探究的方法、因此对方法的体验和把握比探究结果的得出更加重要 B B、在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是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过程的推进中注重构建学生的探究意识、并不是真的要学生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 C C、这个探究过程的探究方向是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学生自主选定的、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 D D、在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探究方向,但应让学生自己寻找探究的方法、这段教学课例中的探究教学教师明确了探究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查看
单选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通过贯穿全戏的时间概念“三十年前”(让学生找出第一场戏中“三十年前”共出现12次)来深入了解周、鲁两人特殊的关系。教师提供材料:周朴园
A A、“三十年前”这个语言点有丰富的意蕴、同时又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教师能够抓住这一语言点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现了教师对戏剧精妙语言的准确把握 B B、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才更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新奇感,表现出对知识的新奇感,故也总是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品出个中滋味来 C C、找对语言点后,教师适时引入补充资料。体现了教师充分利用资源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D D、若全让学生品味“三十年前”,则学生会因为资料的匮乏很难品出什么,而教师巧妙地引入“人物关系表”,恰当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链接的材料补充了文中的空白,为学生的理解搭了桥
查看
单选
以下是两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长亭送别》一课时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设计的两个不同 问题: 教师甲:请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两支曲子,分析哪些曲词最具有表现力
A A、教师甲的提问更好,有方法,有方向,有要求,更具有针对性 B B、教师乙的提问更好,简练有效,针对性强,更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要点 C C、教师甲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内容解析、提问更有效 D D、教师乙的提问明确性更强。教师提供给了学生鉴赏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去分析、回答问题,不至于无的放矢,提问更有效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