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案例题 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帕斯卡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原文
我很能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牲了。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问,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
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三单元第四课《短文三篇》,同课另外两篇短文为《信条》《热爱生命》。同单元的选文还有《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
单元说明
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轻微课堂设计教学过程(25分)
查看材料

正确答案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本教学过程设计的能力。
【解题思路】
(1)准确理解教学目标的指向性;
(2)阅读理解,结合课文介绍、单元说明、学生情况等设计教学过程。
(3)具体设计时可从导人、初读、精读、再读、小结、布置作业、板书等环节进行依次设计。
【参考答案】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
作者常识:尔布莱兹.帕斯卡尔(B1aisePasca1,1623--1662)是法国十七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他一生体弱多病,只活了三十九岁,但世人却为他铸起了高耸的纪念碑。他的代表著作是1670年首版的《思想录》,为哲学和宗教方面的探讨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成为人因思想而伟大的一个明证。该书又被法国大文豪伏尔泰称为“法国第一部散文杰作”。它与《蒙田随笔集》《培根人生论》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二)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主题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听这首歌可以想象到成片的芦苇独守江边,在风中摇曳。那瘦瘦的筋骨,青青的枝叶,茂密的芦苇,造就了最古典最优美的诗情画意12000多年以后.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在见到芦苇后灵光一现.咏出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的至理名言。
(投影:罗丹的雕塑《思想者》)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如是说。可见,思想是一个人存在的重要标志,没有思想,就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三)明确目标及重难点
(四)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齐读课文,感受文章诗意化的特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理解课文,理清帕斯卡尔的思路,并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的主要观点。
【明确】思想成就人的伟大。
(1)人从生理层面来看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2)人的全部尊严都在于思想。
(3)努力思想是道德的原则。
2.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1)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即:人之伟大源于他拥有思想。
(2)“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概括了人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思考和脆弱。
(3)作者以“苇草”为喻说明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明确】形象地写出了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这样比喻是为了衬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宇宙的浩大.能毁灭脆弱渺小的人:人却因为思想。可以概括宇宙,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严。
(4)为什么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怎样理解“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明确】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因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所以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意义,人在自然中的崇高使命。这里作者把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层面,换言之,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条件。
(5)拓展延伸
(检查学生在预习时搜集到的关于思想的名言名句)
(投影:1.我思故我在。
2.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3.一个人,只要拥有了思想,遇见鬼神,鬼神畏惧你;遇见高山,高山就给你让路;遇见河流,河流会给你铺桥;遇见天空,天空会给你翅膀。思想的力量是无人能挡的。)
(学生畅言,言之成理即可)
(投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提示】生理需求是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
【问题探究】人生正如这座金字塔,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自己的口舌之欲,在精神上应该有所追求 那么谁是你精神上的偶像,为什么
(生交流感悟)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选自《思想录》,是帕斯卡尔记录偶尔闪现的思想的一部散文著作。这些零星无序的思想真实而细致,体现了帕斯卡尔思想的光芒。“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其实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说人是强大的、有尊严的、有意义的,主要是指人类所拥有的文化、艺术和思想,在这个层面上讲人是强大的:二是说人如芦苇般脆弱,是指肉体的生命太脆弱,太容易腐朽了,在“一万年太久”的历史长河里,个体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强大的外力面前肉体往往表现得那么不堪一击。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这一著名比喻.不仅确立了思想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也蕴含了帕斯卡尔对于能思想的人生的尊重与激情。帕斯卡尔认为只有同时看到人的崇高使命和人的软弱无力才能看到真理。他在《思想录》中,反复论述:人是伟大崇高的,又是卑鄙渺小的;是可以达到幸福的.又是处于十分悲惨的状况的.所以认识自己至少是认识人的一部分,伟大与卑微的统一.高贵与贫贱的统一.幸福与不幸的统一。我们对自己越是认识得越深刻就越接近于一个真实的人。
(六)达标训练
大自然充满了哲理.只要细心观察,全身心去体会.就能在其中发现无穷的真谛,一旦有所触发,写成文字.就会有真正的理趣。比如泰戈尔说“生若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郭璞的“林无静树.川无停流”.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苇草”。
同样是芦苇的形象,在《蒹葭》中是诗意的象征,在帕斯卡尔眼中是脆弱的象征,在作家张弛心中又是什么样呢7
(生读学案中张弛《心中的芦苇》,讨论分析从不同角度立意的妙处)
(七)布置作业
一根纤弱的芦苇.因为我们的审美视角不同,读出了不同的精神内涵,这不就是人类思想的伟大之处吗 课后请同学们放飞思想,寻找自然中隐藏的哲理,并写成文字。
板书设计()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一、出示目标 二、自学环节 【A】下发导学案.做出明确清晰的自学指导.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
A A、意在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借助相关资料自学、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升自学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B B、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挥兵教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习惯,由传统被动学习逐步向主动学习过渡 C C、精讲意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寻找方法、规律,提升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D D、意在督促学生高效学习,段段清、堂堂清。同时发挥诊断性评价的功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查看
单选
以下有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规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A、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B B、学会辩论,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 C C、学习鉴赏诗歌、散文、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D D、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写评论性文章
查看
单选
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了解社会,懂得人生道理。从①《西
A 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 B 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 C 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 D 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
查看
单选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师:我们在上课之始,说到古人的读书方法是“因声求气”。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来体会文章的规律。现在我们把课文的每一段都已经分别诵读了一遍,下
A A、在自由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达成总结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的目标、体现了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 B B、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并领悟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形来看、大家很好地掌握了赋体的特征 C C、如果学生不能了解赋的问题特点,在阅读中必然难以读出应有的节奏感,故教师应把对赋的教学放在教学之初、而不能放在结束部分 D D、在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诵读课文,这体现了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诵读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
查看
单选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一位教师上《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的时候,设计了讨论、探究、比较三个环节。首先指导学生查《现代汉语辞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
A A、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来解决未知的好习惯 B B、这则教学设计突出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借助工具书,认识词中的重要字音、字词 C C、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D D、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查看
单选
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荆轲刺秦王》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 一、熟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荆轲的性格的。 二、背诵易水诀别一段,并
A 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出故事梗概,对情节作适当概括。荆轲的性格也是在情节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的 B B、第二题意在让学生背诵课文的重点段落 C C、第三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D D、第四题意在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价
查看
单选
教师在教学完《逍遥游》后,引导学生对“其”的代词用法进行归纳.下列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A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 D、未有知其修者
查看
单选
学习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后,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使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常见修辞手法的使用手法及其效果.以下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A、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用象征手法,极言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力度) B B、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用反复和对比手法,抒发了作者因为现实民族精神中缺少觉醒与振奋而悲愤的思想感情,也在对比中警醒人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 C C、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用比喻手法,借煤的形成比喻这样的事实,形象地指明了学生希望用请愿的方式实现推动反动社会变革所付出的代价之大和成效之小,对惨案的教训进行了总结) D D、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用讳饰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不忍接受却又不能不说的事实带给作者的深切悲痛之情)
查看
单选
在高三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中国古代诗歌流派的相关知识,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A、“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踽应场、刘桢 B B、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代表作有高适的《别董大》、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王昌龄的《古从军行》和李颀的《塞下曲》 C C、“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贾岛等人 D D、江西诗派是宋代文学流派、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查看
单选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一、【A】 初读悟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词.读准字音、读通诗词,把握此词的感情基调,并想想诗词主
A A、初读阶段人情,侧重于整体感知,在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个人充分感知语言,尊重其阅读感受,有利于学生进入诗词蕴含的深沉凝重、凄楚哀婉的情感氛围中 B B、再读阶段品情,侧重于对诗词语言的揣摩品味,通过学生示范朗读、交流朗读体会来共同鉴赏、品味词人抒写的难以排遣的愁绪 C C、知人论世阶段,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到诗词情感的依托、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D D、比较阅读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更形象深刻地感悟理解“词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时代不同、精神迥异”的特点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