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案例题 根据文章,回答题。
巴金《小狗包弟》原文
一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术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文革”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地上添了血迹。艺术家的破衣上留下几处狗爪印。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邻居告诉他。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是的,我也养过狗,那是1959年的事情,当时一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要将全家迁去,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因为我家里有一块草地,适合养狗。我答应了,我的儿子也很高兴。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这本领不是我那位朋友训练出来的。它还有一位瑞典旧主人,关于他我毫无所知。他离开上海回国.把小狗送给接受房屋租赁权的人,小狗就归了我的朋友。小狗来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名字.它的译音是“斯包弟”。我们简化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
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日本朋友对它更感兴趣,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或以后的夏天.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就拍摄了包弟的镜头。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做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 ”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
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
1962年我们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州过了春节,回到上海,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 ”
“您的小狗怎样 ”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
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
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 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愿意。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
形势越来越紧。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隔壁人家的一动一静,我们听得清清楚楚,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提了去。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是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
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
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堵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被扫掉了,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 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1980年1月4日
课文介绍
《小狗包弟》是巴金的著作《随想录》中的一部名篇。描写了作者的一条可爱小狗在文革时期的悲惨待遇.从侧面也展现那个疯狂时代的现实。小狗的悲惨待遇在作者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痛.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愧疚和忏悔之情。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
这些散文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物。作者描摹他们的音容笑貌,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字里行间融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
阅读这些文章.要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哪些地方让你过目不忘,想想这是为什么。这很可能就是作品的“亮点”.不妨加以圈点批注,认真揣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学生情况
高中一年级;班额50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请阅读以上材料为本文制定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0分)
查看材料

正确答案
【知识点】本题考查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力。
【解题思路】
(1)仔细阅读文本《小狗包弟》及文本下的单元导语、课文介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等。
(2)结合对文本《小狗包弟》的理解、单元介绍、新课程标准等制定教学目标,注意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
(3)说明设计依据。可以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等方面来说明设计依据。
【参考答案】
(1)教材内容分析
《小狗包弟》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中第2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在学习这些佳作的时候,应该做到两个方面的工夫,即品人和品文。品人.要以性格、品质为关注点,不仅要注意人物的外貌言行,还要注意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要注意人物性格中的时代因素,将对人物的分析与对时代背景的分析结合起来。
品文,就是要品赏文章的一般作法、特殊技巧和语言艺术。
《小狗包弟》是第一次人选高中语文教材,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只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另外作者还通过描写小狗的悲惨遭遇给自己带来的难以磨灭的创痛,表达了自己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这篇文章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作用。可以借这篇文章让学生对“文革”那段历史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一是作者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
(2)学情分析
现今的学生距离“文革”那个时代已经比较远了,他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并不深刻,这对他们深入理解作者和“包弟”之间的故事及情感产生了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相关资料,以减少阅读理解的障碍。另外,自我中心主义比较强的学生往往缺乏自我反省的精神.而本文简单、朴实的文风容易引起他们的震撼,唤醒他们的忏悔意识。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要“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情况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
①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②认识“文革”对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
(2)过程与方法
①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②感受世纪老人真诚的忏悔。
③认识“文革”十年给人带来的难以抚平的伤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做一个真诚的人。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阅读某位高中语文教师为高中语文课文《再别康桥》一课设计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指导学生初步感受
A A、两个教学目标准确契合了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求 B B、目标一准确切入了诗歌的内容、体现了教师对诗歌的准确理解 C C、目标二关涉了《再别康桥》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方法,但美中不足之处是忽略了学生体悟诗歌方法与策略的学习 D D、学生能力、已有积累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是设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这位教师设定的两个教学目标即综合体现了三者的分析
查看
单选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学习第8小节) 师:【A】 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都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
A A、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思考价值、通过充分讨论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 B、教态语言不仅包括教师的口头语言还包括了姿势、手势、表情等,这些也会在无形中给学生传递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要谨慎使用教态语言 C C、学生在座位下悄悄回答的那一答案很有道理、拓展了教师的理解,表明该生思维开阔,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的精彩预设 D D、对教学的组织过于拘谨、“不要瞎引申了”片面否定了学生的思维,强行掐断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幼苗
查看
单选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根据这一观点.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A、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要以“教材”这个“例子”指导学生吸取作者语言的长处,以课本中的范文为习作榜样、留心作者如何用词、造句、布局、谋篇 B B、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重点在由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红楼梦》这一名著 C C、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迁移、变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 D D、教材是个例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就要正确处理教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关系,既不能拘泥于教材、又不能脱离这个“例子”
查看
单选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后有一道“研讨与练习”题,第一题是“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 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从语文教材的构
A A、知识系统 B B、练习系统 C C、助读系统 D D、范文系统
查看
单选
在教学《囚绿记》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其主题,其
A A、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 B B、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C C、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表达出作者对绿色的渴盼和爱恋,并借常春藤的生长过程、写出了常春藤充满生命的活力与激情、给人带来生的喜悦 D D、通过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窗前的一株永向光明的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查看
单选
以下教师对选修课程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A、作为选择性课程,选修课的设计就应从个别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设计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 B B、学生的选课既是为了满足自己当前的学习需求,也是为了锻炼自己、学习自我规划 C C、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设定 D D、学校开设选修课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所具备的现实条件,包括师资条件和学校所能利用的物质条件
查看
单选
教师在班级里每个月会根据在学过的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观点举行一次小型的辩论会.如“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该教师的做法意在引导学生达成的目标。
A A、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B B、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C C、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D D、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
查看
单选
学习完《窦娥冤》后。学生对文中窦娥的三桩誓愿进行总结,以下总结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A、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B B、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宁死不屈的反抗性格 C C、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D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
查看
单选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梁实秋用轻盈的笔法,轶事的形式,尊仰的灵魂,重现了三千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下,那咳珠唾玉、环佩锵呜的大师,重现了他的欢笑挺拔,他的雷鸣呼啸
A A、在他人的故事中、反省自己;在感慨唏嘘中、汲取正能量,以此来砥砺学行 B B、达成“在品文中,感受一代大师梁启超的风采,学习其爱国热情及做任何事都充满激情、积极投入的精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C C、总结文本写作特点、重申文章思想内容、强化德育目标 D D、补充拓展梁任公语言特点、人物背景及人生态度。达到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查看
单选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设置有“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专题.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篇目.以下不符合推荐要求的一项是( )。
A A、《醉翁亭记》 B B、《钴镯潭记》 C C、《洛神赋》 D D、《雁荡山》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