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案例分析题 案例:
阅读下面的作文题目和学生作文。【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学生作文】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①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②“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诗,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能不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能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③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着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琐。
④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的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⑤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谜,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其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⑥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滕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写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⑦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竞尽姓了韩。
⑧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上,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⑨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问题:请从第③⑤段中找出两处错别字,从第②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

正确答案
第③段中的错别字为“一道琐”中的“琐”应改为“锁”;第⑤段中的错别字为“纸醉金谜”中的“谜”应改为“迷”。
第②段中的病句为:
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能不说这感情不壮烈?
否定失当,应改为:
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学习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归纳和“王之蔽甚矣”一句结构相同的句子的作业,以下学生给出的作业合格的一项是()。
A 学生甲: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B 学生乙: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C 学生丙: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D 学生丁: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查看
单选
在讲授岑参的《逢人京使》一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时候,教师让学生举出几个与该诗所表达的感情相同的诗句,下列诗句不符合要求的是()。
A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B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C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Et忆山东兄弟》)
查看
单选
教学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时,教师指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美好感受和对美好春光欣赏和赞美的思想感情,并举例相同或类似情感的诗歌进行阅读推荐,下列举例
A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B 贺知章《咏柳》 C 杜甫《春望》 D 叶绍翁《游园不值》
查看
单选
教授完契诃夫《变色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整理文学作品中具有“变色龙”特点的人物,下列不合适的是()。
A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克拉丽丝 B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 C 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 D 《范进中举》中的胡屠夫
查看
单选
教师在讲解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时,让学生说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下列同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高尔基莫泊桑欧·亨利 B 乙: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 C 丙:高尔基契诃夫莫泊桑 D 丁:莫泊桑高尔基契诃夫
查看
单选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带有插图的教科书的教学效果要优于纯文本的教科书。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插图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A 助读系统 B 练习系统 C 范文系统 D 知识系统
查看
单选
教师教学完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后,对课后的“词义和语境”部分进行了拓展学习。为帮助学生巩固对词语本义的理解,教师举出以下例子,其中
A 她带着个孩子嫁过来,大家都说她带了个大包袱。 B 老一辈的人渐渐都不在了,现在需要我们年轻人挑大梁。 C 在这狭隘的山道里,他想挪一步都很难。 D 这昏官生怕丢了乌纱帽,一句话都不敢说。
查看
单选
以下是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变脸(节选)》一课时,为学生设计的几道作业题: 一、水上漂和狗娃之间有什么矛盾?矛盾冲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在此之前,作者做了哪些铺垫
A 第一题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戏剧情节和戏剧冲突 B 第二题旨在了解戏曲唱词的特点,但由于戏剧文化的时代局限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设计过于深奥,难度太大,脱离文本要求 C 第三题旨在了解帮腔人在剧中的作用,并模拟帮腔人的口吻,尝试编写唱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D 第四题旨在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现实生活,拓展思维,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查看
单选
阅读《安塞腰鼓》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在古代,安塞腰鼓是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一,是凯旋的欢迎曲,踏破
A 教者通过气势磅礴的录像展示后生们的阳刚之美。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并调动学生的昂扬情绪,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B 用填形容词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精神的设计虽然很巧妙,但是不能放在初读环节。而应该放在总结环节 C 激励学生用洪亮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自信,也对学生起到了提醒与示范的作用 D 《安塞腰鼓》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教师从这一实际出发。使朗读教学贯穿教学始终
查看
单选
以下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自由写作”教学的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同学们,你们从不同学校、不同班级来到一个新的集体
A 教师抓住学生生活中交往的情感需求,使学生有了作文的真实期待,适时切入了作文话题:介绍自己 B 用比喻的形式介绍怎么写作文,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有欠考虑 C 为学生提供检测材料,容易让学生形成形式化思维,不利于学生作文内容的丰富 D 学生提出的问题欠缺深度,由此可见教师对课堂生成的把控失当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