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

教师在教授某版初中语文教材《藤野先生》一课时,为学生设置了以下作业:
一、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二、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味下面几句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了,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 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 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三、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谈到过这段经历。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吗 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四、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以下对这几道作业的设计意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A、设置第一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
B B、设置第二题是要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C C、设置第三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并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D D、第四题属于拓展题,对于学生来说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选择理解,没有明确的设计目的

正确答案
D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教师在讲授某版初中语文《荷叶母亲》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两则课堂作业: (1)本文标题是《荷叶母亲》,这些字眼在第几段出现 那么其他段落写了什么 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A A、在探讨第(1)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抓关键的名词,进行梳理归纳 B B、第(1)小题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梳理归纳的方法体会标题深层含义 C C、第(2)题的设计意在让学生明白本文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标题命制的原则方法 D D、这两则课堂作业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发现问题。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感情
查看
单选
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在讲完《三峡》后,教师设计了两道有创意的语文作业。 师:长江三峡,美不胜收。郦道元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来一
A A、作业一: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各种技能设计宣传广告,把文章抽象的文字描述化为具体、短小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从深层次了解三峡,这种作业形式值得提倡 B B、作业一:学生完成这一作业,不仅需要学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还要有思考、动手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去了解广告的基本特点,训练了学生撰写广告的能力,侧面提高写作水平 C C、作业二:训练学生写解说词的能力,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去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但是从教学上面来讲,一定程度上会耽误学生的课业 D D、这样的设计非常实用,符合社会的需要,真正体现了生活化语文的理念
查看
单选
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教师在学生通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归纳文意,最后板书这篇课文的结构:开篇寄思—往事回忆—结尾怀念。这时候有学生举手,提出既然课文题目是背影,
A A、教师的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和概括,并不是唯一答案,对文意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B B、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以培养学生发挥自己见解的能力及创造能力 C C、文意归纳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可以 D D、当课堂发生类似情况,教师要予以正确指引,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层理解
查看
单选
教师在讲授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朗读中的轻声现象。为了让学生形象理解,特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 A、“她的嗓音很清亮”中的“清亮” B B、“他这人心眼儿实在”中的“实在” C C、“你这人真不地道”中的“地道” D D、“那件事有眉目了吗 ”中的“眉目”
查看
单选
阅读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片段),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师:同学们.初学了本文,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梗概,这里涉及哪些人物 生:
A A、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考积极,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B B、新颖的教学设计,跳出了文言文教学逐字逐句翻译的老套子,让学生在表演中熟悉了课文 C C、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原则 D D、虽然教学形式新颖,课堂氛围活跃,但是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也不利于课堂纪律、课堂时间的控制,弊大于利,最好换一个形式授课
查看
单选
元代的戏曲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教师设置了一个“走进元曲四大家”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其作品,下列推荐不合适的是( )。
A A、关汉卿《窦娥冤》 B B、白朴《梧桐雨》 C C、马致远《汉宫秋》 D D、汤显祖《牡丹亭》
查看
单选
教学《社戏》后,教师建议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小说,以培养阅读兴趣和了解鲁迅小说的特点,下列不合适的是( )。
A A、《孔乙己》 B B、《藤野先生》 C C、《社戏》 D D、《故乡》
查看
单选
在学习完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组歌》后,教师为让学生深刻理解并且正确使用学到的修辞手法,给出了以下句子: (1)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它们之间传情的信使。 (
A A、第(1)句中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云彩和田野比拟成了一对情侣 B B、第(2)句用到了排比和拟人的手法 C C、第(3)句将隆隆的雷声比作剑,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D D、第(4)句连续用三个“烧毁”是强调的修辞手法
查看
单选
阅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我们的活动任务是“涵泳品味,体悟情感”。“涵”,就是没入水中
A A、“活动任务”四个字体现了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的教学思想 B B、诗歌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故这里应把朗读权交给学生,教师示范容易限制学生的创造性理解 C C、让学生“学一学”“改一改”,既体现了教师的自信,又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 D D、在学生朗读后,以学生的“问题”和“感受”切入文本,符合学习规律,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查看
单选
以下是学生整理的文学常识笔记,有误的一项是( )。
A A、《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B B、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书》 C C、编年体史书有:《春秋》《左传》《战国策》 D D、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