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材分析
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问阐述哲理。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因此这篇散文重在
情感和理趣。需注重对文本的研习、欣赏与领悟。
(2)学情分析
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也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现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应由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另外,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文章中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恰恰使他们久旱逢甘霖,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基于上述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本内容;
②准确、熟练地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关注背景,了解作者,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作风格;
②培养自主学习、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正确理解作者纵情山水的情感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②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