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简答题:阅读下列案例,并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加以分析。
这是一堂科学课,课程题目为“植物的根如何吸水”。
开始上课后,老师很神秘地说:“我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你们睁大眼睛好好观察。看看谁能分析出其中的道理来。”
老师说着就拿出了两个瓶子,里边是分别浸泡在清水和盐水里的萝卜,然后老师从液体中拿出萝卜,对同学们说:“这根萝卜是被清水浸泡过的,而这根是被盐水浸泡过的。”同学们仔细观察后发现:泡过清水的萝卜变水灵了,而泡过盐水的萝卜则变蔫了。
老师要求大家分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变化?并提示大家,这跟水分的流向有关。
于是,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后,大家得出的结论是:泡过清水的萝卜吸水了,因为萝卜细胞液浓度大于清水,水分向萝卜渗透;泡过盐水的萝卜失水了,因为萝卜细胞液浓度小于盐水的,水分从萝卜中外渗出来。
接着,老师引导大家总结出水的渗透规律:水分总是从浓度小的溶液向浓度大的溶液渗透。植物的根吸水就是因为植物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里的溶液。
教学结束时,老师对实验结论进行了总结,要求大家对“植物的根吸水”的原理整理课堂笔记。
最后,老师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大家研究一下:学校校园里有几株花出现烧根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应该如何处理呢?再进一步思考,盐碱地为什么长不好庄稼?又该如何处理呢?

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该老师较好地遵循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分)
(1)激发学习动机:老师很神秘地说自己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学生睁大眼睛好好观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欲等。(3分)
(2)感知阶段:老师拿出浸泡在清水和盐水里的萝h,让学生观察两者的区别,使学生对水分的流向、细胞液浓度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3分)
(3)理解阶段:老师通过提示和引导,使学生明白植物的根吸水的原因,进一步掌握了出水的渗透规律。(2分)
(4)巩固阶段:老师再次总结结论并要求学生对“植物的根吸水”的原理整理课堂笔记,巩固了所学内容。(2分)
(5)运用阶段:老师通过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研究、思考实际生活中的问题。(2分)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在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注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观点属于()
A 民族本位论 B 集体本位论 C 社会本位论 D 个人本位论
查看
单选
在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等人代表的学派是()
A 实验教育学 B 批判教育学 C 文化教育学 D 实用主义教育学
查看
单选
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学者是()
A 赫尔巴特 B 培根 C 康德 D 夸美纽斯
查看
单选
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 家庭影响 B 学校教育 C 先天遗传 D 社会环境
查看
单选
教育学中教育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狭义教育是指()
A 家庭教育 B 特殊教育 C 职业教育 D 学校教育
查看
单选
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界限,组合两门及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课程是()
A 综合课程 B 活动课程 C 分科课程 D 潜在课程
查看
单选
教师在数理化教学中通过解释、论证和说明使学生掌握原理或公式。这属于讲授法中的哪一具体方式?()
A 讲读式 B 讲述式 C 讲解式 D 讲演式
查看
单选
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除课程计划外,还包括()
A 课程设计和课程标准 B 课程设计和课程评价 C 课程标准和教材 D 课程评价和教材
查看
单选
班主任通过加强班风和学风建设实施德育,其运用的德育方法是()
A 品德评价法 B 实际锻炼法 C 榜样示范法 D 陶冶教育法
查看
单选
于1922年颁布,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制是()
A 癸卯学制 B 壬寅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 壬戌学制
查看
刷题小程序
教育理论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