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教师发现幼儿对各种各样的树产生了探究兴趣,并根据幼儿的兴趣组织幼儿开展相应的画树的活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大一班老师的组织过程和对幼儿的反馈方式更值得肯定。原因如下:
(1)①《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中提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艺术领域中提出,要“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同时,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③大一班教师采用“鼓励、尊重、支持、接纳”的态度,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不一样的树木,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绘画材料供幼儿选择,这种低控制的方式能够较好地保护幼儿的创造力。支持幼儿富有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表达,没有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充分激发了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④材料中,第一个老师让幼儿自己画树,有的幼儿用铅笔、有的用水粉、有的用积塑……表现出各种形态的树木。教师肯定了幼儿的表现,特别表扬了幼儿的不同表现方式,同时建议幼儿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相互介绍,这可以让幼儿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2)①大二班教师采用范画的方式,限制幼儿的想象力。忽略幼儿自主感知与情感体验,忽略幼儿的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幼儿没有自己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和体验,更没有了对艺术的兴趣。
②材料中第二个老师教幼儿画,并进行示范演示,如先画树干,再画树冠,最后涂色,结果全班幼儿大都画出了差不多形状的树。老师从头到尾都在限制、约束幼儿,要求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绘画,这种教育方式限制了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3)总之,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尊重、鼓励、支持幼儿,使幼儿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