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课例点评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彩云追月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彩云追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乐曲创造出的优美夜色。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过程与方法】
在聆听欣赏歌曲的同时。利用教师范唱、学生模唱、情境描绘等方法对歌曲进行学习。
【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主旋律元素为歌曲分段,了解基本的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整首乐曲优美的氛围以及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难点】
分三段赏析整首乐曲,体会三段不同的夜色情境。
三、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中国这么多的传统节日当中。最喜欢哪一个同学给出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答案,教师给予回应,并提出教师自己喜欢在中秋节赏月,顺势导入本课。
(二)新课教授
1.初步感知
(1)初听音乐,提出问题:这首乐曲制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氛围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出“舒缓、优美”的感觉,并进行板书。。
(2)再听音乐,提出问题:这首乐曲主要可以分为几个乐段是根据什么进行区分的全班学生共同回答“三个乐段”.单独学生回答“根据明显的主旋律片段来区分”。
2.探究学习
(1)单独听第一乐段,提出问题:这一乐段描绘了什么样的夜景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笛声轻盈似云、二胡圆润如月,表现出刚刚入夜,月色朦胧的“云月初升”景象。
教师弹奏钢琴,带领学生学唱乐曲主旋律片段,感受夜色的美好。
(2)单独听第二乐段,引导学生得出两个乐段的主旋律并无基本变化。
在教师单独弹唱第二乐段的部分段落之后。提出问题:第二乐段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哪里
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比较得出五声音阶扩充为六声音阶以及节拍变化更丰富的答案。由此表现出夜色渐浓,月色醉人的“云开月明”景象。
(3)单独听第三乐段,明显听出并无主旋律片段,提出问题:在没有主旋律片段的情况下,乐曲是如何表现彩云追月的景色的学生给出多种乐器如对话般交畚演奏的答案.教师总结这种形式是将云月拟人化,表现出“戏云弄月”的景象。
(三)知识拓展
回忆整首乐曲,提出问题:乐曲中主要出现了哪些乐器引导学生回答笛子、二胡、琵琶、木鱼等答案,教师将学生的回答总结分类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并推及到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
五、总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表达对乐曲的喜爱,体会乐曲表现出的对自然景色和恬静生活的热爱。布置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诗词为乐曲主旋律填词并演唱的作业。
六、板书设计

正确答案
这个教学设计即有闪光点,又有不足之处。 现将优点总结为以下五点:
(1)从教案来看,本课包括课程名称、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片段,教案写作内容较为完整.
(2)教学内容上设计丰富多样,教学环节层层深入,次序安排由浅人深、较为合理。
(3)拓展环节进行了回忆知识巩固的形式,加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4)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互动方式多样。
(5)板书设计合理、美观大方。
这些都体现新课程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突出音乐特点.注重学科综合”是本课设计的“闪光点”。
现将不足之处总结为以下两点:
(1)没有体现出“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这一基本理念。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在音乐课程设计的思路中要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为此,音乐课程对包含音乐聆听、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这三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教学领域提出了相对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从音乐学习的特点出发.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以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此课例中虽然对歌曲进行了大量的欣赏教学,但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形式的艺术实践过程,且容易给学生带来审美疲劳,对于一堂丰富有趣的音乐课程来说这显然是不够的。
(2)教学目标没有充分体现。在此教学设计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提到“了解基本的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始终没有涉及此方面的相关内容,教学设计中的三维目标有明确音乐教育发展方向,明确音乐教育计划要点等功能,教学过程如果没能体现教学目标则会导致整个教学设计结构混乱。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在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中,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分别又叫()交响曲。
A 《命运》《英雄》 B 《英雄》《命运》 C 《田园》《英雄》 D 《英雄》《田园》
查看
单选
铃木镇一创立了()教学法。
A 体态律动 B 才能教育 C 奥尔夫 D 综合音乐
查看
单选
在朝鲜半岛的传统乐器中,最有特色的乐器是( )。
A 大芩 B 古筝 C 琵琶 D 竖琴
查看
单选
20世纪80年代.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学者是()。
A 皮亚杰 B 加德纳 C 布鲁纳 D 维果斯基
查看
单选
音乐教学模式包括情感模式、行为模式和()。
A 认知模式 B 合作模式 C 探究模式 D 实践模式
查看
单选
《声无哀乐论》的作者是()。
A 嵇康 B 欧阳修 C 孔子 D 何天成
查看
单选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有影响的一部作品,共分八乐章,是我国现代大型声乐作品的典范。其中()是以配乐诗朗诵的形式来表现,并以三弦伴奏。
A 《黄河船夫曲》 B 《黄河怨》 C 《黄河之水天上来》 D 《怒吼吧,黄河》
查看
单选
在一节课中有多种教学内容,完成多种教学任务的音乐课称为()。、
A 综合课 B 单一课 C 多重课 D 多样课
查看
单选
在某音乐课中,教师引领学生进行音乐聆听与欣赏,在学唱歌曲后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活动创编和分组讨论,并且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一名代表来到前面给大家进行成果展现。学生在整
A 审美体验价值 B 创造性发展价值 C 社会交往价值 D 文化传承价值
查看
单选
某中学在每学期期末,都进行音乐教学考评,考评内容为本学期所学歌曲,这种评价方式是()。
A 自评 B 互评 C 形成性评价 D 终结性评价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音乐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