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教学设计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八年级。
教学内容:标题音乐《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导人环节和学唱主题旋律的具体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主题、唱主题、模拟音响,体验音乐要素与音乐内涵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能背唱乐曲主题,并对乐曲曲式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幅油画,它的名字叫《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出示油画)。可能同学们会觉得它不论时间与空间上都离我们很远,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让它离欣赏者很近,甚至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呢(提示学生可以从人的视觉与听觉人手)
那我们就来给它配乐,在配乐之前我们必须对油画的内容有些了解(出示文字),根据文字提示我们想想它可能出现哪些音乐或声音,
【设计意图】从画面进入让学生认识到标题音乐的标题来源有暗示作用,为课程的顺利展开做铺垫。
(二)新课讲授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作曲家是如何做的,欣赏以下片段音乐做出连线并说出共有几个主题。
(初听)
A.俄国卫队音乐1(主题)独奏
B.商队渐渐远去音乐2(对比复调)
C.安然无恙的当地商队音乐3(主题2)(教师简单介绍英国管)
D.二者关系融洽音乐4(主题1齐奏)
E.飘过来的俄国曲调音乐5(主题l渐漫)(教师简单介绍单簧管)
问:共有几个主题
1.为何A、B、E同为一主题而表现的音乐内涵却各不相同(A与E是力度上的变化,而A与B是节奏与力度的变化)
2.你是从哪方面感受出C的安然无恙(旋律与音色上,可以从英国管是在特定情景下才用的乐器入手进行引导)
3.你是从哪听出来二者关系融洽的呢(从旋律的层次上,它们用的是对比复调,进行得非常和谐、【设计意图】变学生被动欣赏变为主动,并感受音乐要素与音乐内涵的关系。
(三)学唱旋律、模拟音响
1.学唱主题
当它是“飘过来的俄国曲调”时它的力度是怎样的如果我们用一个音来演唱,请问用哪个音更合适呢接下来我们用“a”来演唱.注意飘的感觉。
当它描述俄国卫队时,我们用什么音会好一些呢从学生回答中选一个音来演唱,注意它的气势。
当它描述的是渐渐远去的商队时,注意它的速度与力度,接下来我们用“lu”来演唱。
2.学唱旋律主题我们用哪个音来唱注意旋律的悠闲感。
3.复调的模唱,注意两声部的和谐性。分别用“lu"与“la"演唱。
请学生自寻音源模仿马蹄声(用双响筒与舌花模仿),把以上旋律联起来。
【设计意图】使学生参与到音乐的创作中,亲身体验音乐要素与音乐内涵的关系,并轻松掌握音乐曲式结构。
【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欣赏并切身感受了这首著名的标题音乐.对音乐的要素与音乐内涵的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希望同学们课下多了解下其他的标题音乐,这节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在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中,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分别又叫()交响曲。
A 《命运》《英雄》 B 《英雄》《命运》 C 《田园》《英雄》 D 《英雄》《田园》
查看
单选
铃木镇一创立了()教学法。
A 体态律动 B 才能教育 C 奥尔夫 D 综合音乐
查看
单选
在朝鲜半岛的传统乐器中,最有特色的乐器是( )。
A 大芩 B 古筝 C 琵琶 D 竖琴
查看
单选
20世纪80年代.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学者是()。
A 皮亚杰 B 加德纳 C 布鲁纳 D 维果斯基
查看
单选
音乐教学模式包括情感模式、行为模式和()。
A 认知模式 B 合作模式 C 探究模式 D 实践模式
查看
单选
《声无哀乐论》的作者是()。
A 嵇康 B 欧阳修 C 孔子 D 何天成
查看
单选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有影响的一部作品,共分八乐章,是我国现代大型声乐作品的典范。其中()是以配乐诗朗诵的形式来表现,并以三弦伴奏。
A 《黄河船夫曲》 B 《黄河怨》 C 《黄河之水天上来》 D 《怒吼吧,黄河》
查看
单选
在一节课中有多种教学内容,完成多种教学任务的音乐课称为()。、
A 综合课 B 单一课 C 多重课 D 多样课
查看
单选
在某音乐课中,教师引领学生进行音乐聆听与欣赏,在学唱歌曲后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活动创编和分组讨论,并且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一名代表来到前面给大家进行成果展现。学生在整
A 审美体验价值 B 创造性发展价值 C 社会交往价值 D 文化传承价值
查看
单选
某中学在每学期期末,都进行音乐教学考评,考评内容为本学期所学歌曲,这种评价方式是()。
A 自评 B 互评 C 形成性评价 D 终结性评价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音乐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