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问答题 教师为了帮助大班幼儿了解春天的季节特征,同时在其中渗透数学教育,专门只做了一套“春天”的拼图(如图1),拼图底板是若干道10以内计算题,每一小块图形的正面是春天景色的一部分,背面是计算题的得数(如图2),教师希望幼儿根据计算题与得数的匹配找到拼图的相应位置。然而,材料投放后,教师却发现许多幼儿不用做计算题就能轻松完成拼图,也未对图片中的季节特征产生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问题: (1)请从幼儿获得科学经验的角度,分析这一拼图材料的投放对达成教学目标是否适宜?为什么?
(2)该材料在设计上存在什么问题?请提出改进建议。

正确答案
(1)不适宜 首先,大班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因此,让幼儿进行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时,需要为幼儿提供可以进行操作的游戏材料,借助直观探索来感受数学的运算,而不能只是抽象的加减运算,这一学习方式不适合幼儿。 其次,《纲要》对于科学领域中数学教育的总目标要求: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题干中的游戏材料不具有操作性和趣味性,因此,对于达成教学目标来说不可取。 (2)1、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①不具有操作性。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形象的材料、能让幼儿去操作、去探索的材料才能激起幼儿的探索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②不具有整体性。“春天”这一主题,是幼儿生活中能直观感知到的词汇,幼儿的生活中有大量的事物来体现春天,而题干中教师所呈现的材料只是关于“春天的景致”,这表明围绕着课程主题给幼儿呈现的材料是局限的、不完整的。 ③材料之间的衔接不足。教师围绕“春天”的主题组织活动,希望通过一个活动,幼儿既能了解到春天的季节特征,同时还能渗透数学教育。符合《纲要》中“五大领域的内容彼此之间需要融合、相互促进要求”的要求。但春天的拼图中一部分是春天景色,一部分是计算题,两者之间并没有直观联系,造成两个活动彼此衔接不足。 2、改进建议: ①鉴于大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适合幼儿探索、操作的材料。 ②围绕生活内容命题时,教师需要考虑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兴趣出发,为幼儿提供完整的材料。 ③主题活动在提供材料时,需要兼顾不同类型的活动,需要考虑活动之间的衔接语配合。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下列哪一种活动重点不是发展幼儿的精细动作能力?( )
A 扣纽扣 B 使用剪刀 C 双手接球 D 系鞋带
查看
单选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同卵双胞胎的智商测试分数很接近,这说明( )
A 遗传和后天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平行的 B 后天环境对智商的影响较大 C 遗传对智商的影响较大 D 遗传和后天环境对智商的影响相对
查看
单选
午餐时餐盘不小心掉到地上,看到这一幕的亮亮对老师说:“盘子受伤了,它难过的哭了。”这说明亮亮的思维特点是( )
A 自我中心 B 泛灵论 C 不可逆 D 不守恒
查看
单选
初入幼儿园的幼儿常常有哭闹、不安等不愉快的情绪,说明这些幼儿表现出了( )
A 回避型状态 B 抗拒性格 C 分离焦虑 D 粘液质气质
查看
单选
桌面上一边摆了三块积木,另一边摆了四块积木,教师问:“一共有几块积木?”。从幼儿的下列表现来看,数学能力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 把前三块积木和后四块积木放在一起,然后一个一个点数 B 看了一眼三块积木,说出“3”,暂停一下,接着数“4,5,6,7” C 左手伸出三根手指,右手伸出四根手指,暂停一下,说出7块 D 幼儿先看了3块积木,后看了4块积木,暂停一下,说出7块
查看
单选
对幼儿学习品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活动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倾向 B 活动过程中的学习速度 C 活动过程中的知识积累 D 活动过程中的道德品质
查看
单选
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使用易于识别的生活行为规则标识图。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
A 美化环境 B 便于幼儿看图说话 C 便于幼儿认识各种符号 D 便于幼儿习得生活技能和行为准则
查看
单选
教师引导幼儿擤鼻涕的正确方法是( )
A 把鼻涕吸进鼻腔 B 先捂一侧鼻孔,再轻擤另一侧 C 同时捏住鼻翼两侧擤 D 用手背擦鼻涕
查看
单选
下列最能体现幼儿平衡能力发展的活动是( )
A 跳远 B 跑步 C 投掷 D 踩高跷
查看
单选
对杜威“教育即生长”的正确理解是( )
A 教育以儿童的本能和能力为依据 B 儿童的生长以教育目标为依据 C 教育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基础 D 教育应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
查看
刷题小程序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