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材料分析题 材料:
“礼”,这个笔画简单的字眼,解释起来却有些复杂。
这世上本来没有“礼”,只是因为集体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才产生了“礼”的仪式,造出了“礼”的汉字。因此,“礼”字也是社会生态的描摹。“礼”字的繁体是“禮”,本字为“豊”,一看便知与祭祀有关。在甲骨文中,“豊”的顶部就像两串美玉,底部就像有支架的建鼓。合起来会意,就是击鼓奏乐,用美玉敬奉祖先和神灵。上升到定义,就是履行敬神祈福的仪式。这托盘状的“豆”,后来也被视作食器或祭器。在人类文明早期,食器和祭器可不是普通物件,而是很重要的符号。食器象征基本的物质寄托,祭器象征诚敬的精神寄托,融汇起来恰巧与“民以食为天”的理念相吻合。
《礼记》有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大的礼仪准则有三百,小的礼仪规范有三千,可见礼仪数量之多。于是有人说,怪不得中国人太累,是被“礼”压的。其实,这么多“礼”是根据时间、场合和对象制订的,并不需要时时、处处、人人都去掌握,你只要知道什么场合注意什么问题就可以了。外交上有个术语叫“国际惯例”,社交场合的“礼”也是约定俗成的惯例,大家都按惯例行事,就习以为常了。庄重的场合需要彬彬有礼,宽松的场合可以不拘礼数。
在今人字典里,“礼”也分虚实两类,虚的如礼节、礼仪、礼貌、礼俗等,实的如礼品、礼金、礼服、礼花等。还包括与“礼”相关的人事和行为,如礼宾、礼遇、礼聘、礼让等。先贤把夫妻同房看作人伦之大常,文称“敦伦”,戏称“周公之礼”。委婉含蓄之至,诙谐幽默之至。由此可见,大到国家和社团,小到街邻和家庭,“礼”无处不在,所以有“礼尚往来”,所以说“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多人不怪”这句俗语,只能用在中国人身上,若用在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身上,他们会感到莫名其妙。满桌子美味佳肴,却说“略备薄馔,不成礼敬”,外国人怎能不奇怪呢钱穆先生在接见美国学者邓尔麟时曾说:中国文化的特质是“礼”,“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我们常说,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因为礼仪与文明是相统一的,礼仪是文明的载体,文明是礼仪的内涵,没有了礼仪,文明也就无所依附。总之,现代的“礼”,主要体现在外交与社交领域。
与现代有所不同的是,“礼”在古代还被看作是核心价值观,用来调整社会关系,具有制度属性和法律属性,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所谓“礼法”。“礼”的本意是“别尊卑,等贵贱”,其本质是对奴隶主中不同等级的人所享有不同礼遇的规定。先秦诸子都强调“礼”的作用在于维持建立在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上的社会差异,这也正是“礼”的本质内涵。荀子说:“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每个人都要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去选择合乎身份的“礼”,否则就是非“礼”。在《论语》中,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春秋时,鲁季氏以卿的身份行天子之礼,孔子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鲁迅有个著名的立论叫“礼教吃人”。他所抨击的“礼教”,兴起于封建社会,其实质是封建礼法。有人把“礼教吃人”与孔子联系起来,那是记错了账。孔子曰:“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孔子倡导的礼教与封建礼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封建卫道士从孔子那里取火,不是去爱人而是害人,这关孔子什么事
“礼”经夏、殷、周三代沿革,到周公的时代已经比较完善。因此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遵从的就是周朝的典章礼制,这是他的政治理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是为“礼”而生并为“礼”奋斗了一生。孔子为何给儿子取名孔鲤,“鲤”者,礼也。他让儿子自小就要学诗、学礼,并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诗”和“礼”是古人教育后代最基本的功课,所以有“诗礼传家”之说,这是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的学者把文化分成观念形态、制度形态和物质形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把价值观念、制度设计、物质载体统合在一起,并且包含了风俗习惯的文化形态。邹昌林先生认为,文明产生在国家之前,礼仪产生在文字之前,文化的传承不仅依靠语言、文字,还依靠礼仪。中国文化作为唯一没有间断的原生文化,是以礼为标志和根源的。
(摘编自王兆贵《言之有“礼”》)
问题:
(1)文章为什么说在我国“礼仪是文明的载体”请简要概括。
(2)请根据文章简要分析“礼”的发展进程及其存在意义。

正确答案
1.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与文明相统一,没有了礼仪,文明也就无所依附。
2.发展进程:
(1)在甲骨文中、"豊"的顶部就原指美玉、底部就像有支的建鼓、合起来就是击鼓奏乐,用美玉敬奉祖先和神灵。上升到定义,就是履行敬神祈福的仪式。
(2)礼"是根据时间、场合对象制订的,并不需要时时、处处、人人都去掌握。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3)现代的"礼"、主要体现在外交和社交领域。
意义:调整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集体发展,文化和文明传承的载体。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李老师带领学生到社区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地域文化,回校后指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并开发了以本土文化为题材的课程资源。李老师的教育观是( ) 。
A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B 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导 C 教师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 D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查看
单选
授课过程中,李老师始终坐在讲台上操作多媒体,以展示课前准备的精美课件。从教师观的角度看李老师的教学行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 忽视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B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C 忽视了课堂效果的提升 D 忽视了教师的创造性
查看
单选
吴老师将“基于现象和过程”可视化的学习原理与学情相结合,提出利用微型化学实验在“家观排识”与“微观探析”之间搭建桥梁的教学主张,并总结出指导学生展开微型实验设计
A 丰富课程资源 B 改善师生关系 C 优化教学策略 D 注重学习体验
查看
单选
下课铃响了,按照教学设计还有一个教学环节没有实施,钱老师就延长了5分钟。钱老师的做法() 。
A 恰当,保证了学习的基本容量 B 不恰当,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风格 C 恰当,遵守了教学的基本规范 D 不恰当,漠视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查看
单选
小秦是某初中二年级学生。父亲稍不顺心就对他进行打骂,甚至拿烟头烫他。学校了解情况后,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 对小秦的父亲给予警告或处分 B 对小秦的父亲给子训诫并罚款 C 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者控告 D 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或者诉讼
查看
单选
为满足中小学法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某出版社策划出版了一套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的法治教育趣味丛书。对于该丛书的出版,国家应当给予() 。
A 扶持 B 奖励 C 保障 D 审定
查看
单选
张某大学毕业后作为志愿者到农村地区学校任教两年。随后,张某又应聘到一所公立学校连续工作了6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张某的工龄应为() 。
A 10年 B 8年 C 7年 D 6年
查看
单选
多年来,谭老师精心记录了本校毕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和升职情况,每当学校需要,谭老师总能非常方便地找到相关学生帮忙。谭老师所犯的错误是( ) 。
A 权欲型错误 B 物欲型错误 C 名欲型错误 D 情欲型错误
查看
单选
上课铃响后,侯老师看到赵亮同学衣衫不整地跑进教室,就叫住他说:“快把衣服穿好,怎么不扣扣子呢”赵亮刚想反驳,抬头看到侯老师整洁的衣着,便迅速地扣好了扣子。这体现
A 被动性 B 实在性 C 内在性 D 中介性
查看
单选
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是世界历史谱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尊重和包容不同文明及其发展历史,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准则。下列古代文明中,产生的寓言经后人加工结集为《伊索
A 古埃及文明 B 苏美尔文明 C 古希腊文明 D 古罗马文明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综合素质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