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简答题:阅读下列案例,并回答问题。
下面是马老师《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摘要:
师:想一想,从古至今,为什么车轮都设计成圆形的?
生:这样可以滚动;这样快;不震荡;光滑……
师:车轮设计成圆形的、光滑、不震动、跑得快,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如果不是圆的,是三角形的,车轮就会一颠一颠的,走起路来不平稳。
生:四边形好一点,不,五边形更好。
生:正多边形,边越多越好。
师:(随着发言出示课件)

师:那么究竟要正多少边形来做车轮就会不颠簸了呢?
生:7,8,11,…,13,14,…,100
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想象)是这样吗?边数越来越多……

生(兴奋地大声说):边数越多,多到无数条,那样的多边形的边就几乎看不到了,角也看不到了,中心点到边和到角顶点的距离都相等了,成了圆形车轮,就不会颠簸了,就平稳了。
师:那么什么是圆呢?
师生:在一个平面内,当中心点到边的每个点的距离都相等时,这就是圆。
【问题】马老师在这节课中主要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请结合案例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
马老师在这节课中主要贯彻了以下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马老师在带领学生认识“圆”的过程中,先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然后适时地出示课件,将学生思维中可以滚动的形状按照“三角形一正多边形一圆形”的发展脉络直观地用课件图形一一演示出来,并在演示中进行必要的补充讲解和说明。
(2)启发性原则。马老师设置问题情境,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马老师依次抛出“为什么车轮都设计成圆形的?”“为什么圆形的车轮光滑、不震动、跑得快?一‘要正多少边形做车轮才会不颠簸?”“什么是圆?”等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点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3)循序渐进原则。马老师从“为什么车轮都设计成圆形的?”这个问题人手,引导学生探究车轮圆形设计的必然性,进而论证三角形、正多边形都不适合做车轮,渐渐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正多边形边数越多越平稳,最后得出“圆”的定义。由此可见,马老师是按照学生认知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圆”。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倡导学校教育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论,开创了传统教育流派的教育家是(  )。
A 斯宾塞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杜威
查看
单选
我国第一部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A 孟宪承的《教育概论》 B 舒新城的《教育通论》 C 庄泽宣的《教育概论》 D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查看
单选
决定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  )。
A 政治经济制度 B 生产力水平 C 人口结构 D 民族文化传统
查看
单选
人的身体发展是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在心理发展中,记忆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思维是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等。这体现了人身心发展的哪一特点?(  )
A 阶段性 B 差异性 C 顺序性 D 不平衡性
查看
单选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是指(  )。
A 学校教育制度 B 国民教育制度 C 学校管理制度 D 学校行政体制
查看
单选
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
A 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 B 增强学生体质 C 为国家输送体育人才 D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查看
单选
小明同学不交数学作业,班主任邢老师占用体育课的时问批评教育他。邢老师的做法主要侵犯了小明的(  )。
A 健康权 B 名誉权 C 受教育权 D 隐私权
查看
单选
我国现行课程方案中规定,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  )。
A 选修课程 B 必修课程 C 地方课程 D 学科课程
查看
单选
班主任王老师从自己长期的工作中认识到,凡是让学生做到的,自己必先做到,处处注意言传身教。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
A 复杂性与创造性 B 长期性与间接性 C 主体性与示范性 D 连续性与广延性
查看
单选
我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中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这反映出的教学原则是(  )。
A 因材施教原则 B 循序渐进原则 C 巩固性原则 D 启发性原则
查看
刷题小程序
教育理论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