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案例题 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应邀进驻脱贫山村,参与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经过深入调查发现,村里实现了“三通一平”,即水通、电通、道路通和场地平整,不少年轻人也响应政策返乡,出现了务工人员“回流潮”的现象。然而,年轻人回到农村后还是按照传统方式耕种,收入不高;有些年轻人因当前生活和经济与之前进城务工的反差太大,出现了想再次离开农村的念头;有些村民对村干部提出的种植经济作物没有信心,认为前景难以预测。转型种植万一销售不出去怎么办?究其原因,村民长期固守的种植和生活方式,让他们思想保守、自我认同度低;村里人之间的联系不多,邻里之间缺少互动和支持;村里缺少“领头雁”,缺少对村民的号召力,也缺少对农村地区的资源和乡村发展的规划;村民对乡村振兴的对口帮扶干部信任不够,认为他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验。
针对上述情况。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计划在当地实施“齐齐参与共发展——乡村振兴发展项目”方案。
要求:依据增强权能理论,从个人、人际、环境三个层次,设计一份项目方案,只需列出理论要点、主要目标和实施策略。

正确答案
本题的考查点是要依据增强权能理论,从个人、人际、环境三个层次,设计一份项目方案,只需列出理论要点、主要目标和实施策略。因此,需要对应问题,在案例中寻找关键信息及其关联的知识点,如“传统方式耕种,收入不高”“种植经济作物没有信心”“思想保守、自我认同度低;村里人之间的联系不多,邻里之间缺少互动和支持”等,了解到案例中的村民对村干部信任度不高,确定所在实务领域是社区社会工作中的农村社会工作。找到重点,乡村振兴是农村社会工作的重要抓手。如何改善村民的意识、提升村民的能力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这里强调的是增强权能理论,考生就要从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去搜索相关知识内容,包括无力感产生的原因、增强权能理论的三个层次等,并按照方案设计的格式,结合要求进行作答。
参考答案:
1.理论要点
本案例适用于增强权能理论。增强权能理论认为,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对个人的排挤和压迫造成的。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提供的帮助并不是“赋予”服务对象权利。而是挖掘和激发他们的潜能,以对抗外在环境的压力。该理论看重服务对象的长处、主体地位和个人价值,焦点是消除服务对象的无力感。
权能可以通过有效互动不断地被衍生出来。权能一般发生在以下3个层次:
(1)个人层次,包括个人感觉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问题。
(2)人际层次,是指个人和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
(3)环境层次,是指能够改变那些不利于个人权能发展的制度安排。
2.主要目标
(1)能力发展。帮助村民自我觉察,发现村民的闪光点,增强村民的能力感,提升村民自我效能感。
(2)关系改善。提升村民合作意识和权利意识,改善帮扶工作人员与村民的关系,鼓励村民加强互动,成立合作社。
(3)政策优化。制订人才引进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鼓励本地在外工作的大学生返乡参与乡村振兴;挖掘本地骨干,加强产业发展规划、经济、技术、营销及管理方面的培训,真正实现当地人发展当地产业,并最终实现当地农业三产融合发展,提高村民收入,促进乡村发展。
3.实施策略
面对当地农村发展的现状,社会工作者的干预措施可以从以下3个层次展开:
(1)个人层次的提升。开展乡村振兴宣传教育,提升村民对乡村振兴工作的认识;从优势视角出发,让村民发现自身的优势,主动采取措施参与乡村振兴发展项目;肯定村民的能力和价值,同理村民的感受,提升村民的自我效能感;开展技能培训,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振兴发展项目的能力。
(2)人际层次的发展。建立支持网络,通过经济合作社建立自助互助小组,来构建新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对口帮扶工作人员与村民之间的沟通,协助帮扶工作人员深入了解村民所思所想,发动村民共同挖掘当地的特色经济和产业,与村民一起进行乡村发展规划,营造建设美丽富裕生态乡村人人有责的氛围,增强村民对未来、对规划、对乡村发展的信心。
(3)环境层次的完善。加强政策倡导,不断完善社会政策,倡导制订乡村振兴人才引进激励计划、乡村村民能力提升计划:推动当地政府加快对网络技术、电商、微商等方面的培训;招商引资,从当地吸引产业对口的企业入驻乡村,解决产品销售的问题;倡导乡村环保、旅游等经济的小额收入免税等措施,全方位地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从而帮助村民获得美好生活。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刷题小程序
(中级)社会工作实务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