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教学设计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析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教学价值。(10分)
(2)如指导三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8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第3~6自然段的教学。(22分)

正确答案
(1)写作特点: 《火烧云》这篇课文描写了火烧云上来和下去的全过程。作者以多个不同构词形式的词语描述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和各种奇妙的形态,向我们勾勒出三幅动态的画面: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而且十分传神地写出瞬息之间火烧云的变幻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象的赞美之情。( 5分)
教学价值: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同时,学生通过体会作者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态变化的方法,学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 ( 5分)
(2)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檀、盈、凶、庙、惚”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2分 )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课文、想象画面和小组讨论,学会作者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态变化的方法,学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提高朗读感悟能力、想象力和合作学习能力。(3分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3分)
(3)教学设计:
展示图片,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火烧云”的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的内容。学生观察后踊跃发言,教师接着追问:“谁知道火烧云是怎样形成的”学生简单交流后举手发言。教师简单总结,随即教师发言:今天就让我们一 起走进课文《火烧云》来一探究竟。(2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探究:学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找不懂的生字、生词,并在旁边做标记。
2.检查反馈:重点分析“檀、盈、跪”等词。
3.初步交流:这篇课文作者按照什么顺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明确:这篇课文作者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的时间顺序,描绘了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全过程。( 3分)
三、研读课文,体会写法
提问:火烧云上来时,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火烧云的变化
要求:自由读3 ~ 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明确:写了火烧云的颜色,还写了它的形状。
(一)学习火烧云的颜色变化
1 .提问:火烧云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
明确:火烧云颜色变化特别快。
2.提问: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明确:从四个“一会儿”体会到的。火烧云的颜色变化不仅快,而且还很多。
3.提问:都有哪些颜色呢
明确: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还有红彤彤、金灿灿、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教师发言:你们看,这些颜色多漂亮啊! ( 课件展示火烧云颜色的图片。)
4.教师发言:这么多的颜色,大家可以把它们分类吗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明确: ABB重叠式:红彤彤、金灿灿半一半一并列式: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形象感偏正词语: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教师总结:这就是不同的构词形式。
5.提问:天空中还有哪些颜色
明确:还有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教师发言:那么我们试着说说这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用,“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这种带比喻的形式来说,你还能用其它几种形式来说说天空中的颜色吗 ( 学生自由发言)
6.提问: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么得美呀!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呢 (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五颜六色、绚丽多彩、五彩缤纷。
7.想象画面: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画面。
8.朗读指导:请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作者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6分) )
(二 )学习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教师过渡:火烧云色彩如此缤纷,那它的形状变化又是怎样的呢
1.提问:朗读4~6自然段,思考:火烧云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
明确: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很多。
2.提问:火烧云的形状像什么
明确:像马、狗、狮子。
3.提问:形状变化除了多以外,还有什么特点明确:特别快。
4. 提问: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明确:从“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 正在”
忽然”“接着”“一 转眼”等词语体会到的。
5.教师发言:你们知道吗作者在描写马的样子时,描绘得很精彩,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出示)
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
马是跪着的。
(1)提问:读一读这两句话,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读)
明确:第二句话中少了“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
(2)提问:再读读这两句话,想一想书上为什么选用第-句
(学生自由读)
明确:
“马是跪着的”是看到的, “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是作者想象到的。
(3)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总结: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起写,不仅使文章生动、具体,还突出了火烧云的变化美。再来读4~ 6自然段,边读边体会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写的写作方法。( 学生自由读)
6.提问: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读火烧云形状变化的三个自然段。我们先读第四自然段,怎样读呢我来提问题,你们用书上的句子来回答,咱们一起读书。
教师引读:
教师: 一会儿,天空中出现了什么 ( 板书:出现)
学生: 一会儿,天空中出现一匹马。
教师:它是什么样貌的 (板书: 样貌)
学生:马头向南.... 它才站起来似的。
教师:它是怎样变化的 ( 板书:变化)
学生:过了两三秒钟,.... 尾巴可不见了。
教师:消失了吗 (板书:消失)
学生:看的人....变模糊了。
(写狗和狮子的两个自然段,教师也这样引读。)
7.提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
明确:按“出现、样貌、变化、消失”的顺序来写的。
教师总结:作者按“出现、样貌、变化、消失”这个顺序描写,并融入了自己的想象,突出了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这种写法很值得大家学习啊!
8.提问:想象一下,火烧云还像些什么呢想象它的形状,并按照它的“出现、样貌、变化、消失”这一顺序与同桌一起练习说话,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学生自由练习)
9.想象画面: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画面。
10.朗读指导:请学生朗读第4 ~ 6自然段,读出作者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7分 )
四、学生配音,巩固练习
播放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录像,请三位同学分别为“马”“狗”“狮子”这三部分资料配音。( 1分)
五、归纳总结,情感升华
教师提问: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领略了火烧云绚丽缤纷的色彩和千姿百态的形状,相信火烧云那美丽的景色,作者那优美的文字都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你们的脑海中了。
是呀,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奇丽景象,就会发觉我们的世界原先是这样美丽。下面就请大家欣赏我们身边的美景(出示图片)。同学们,愿你们用明亮的眼睛、完美的心灵不断地去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2分 )
六、开放作业,拓展延伸
课后搜集火烧云或者其他自然景象的图片资料,下节课和大家分享。(2分)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从课外活动的内容看,学校举办的法治教育报告会属于( )。
A 学科活动 B 社会活动 C 主题活动 D 文体活动
查看
单选
教育实验中,控制其它条件,考察不同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教学方式在这项实验中属于( )。
A 因变量 B 自变量 C 干扰变量 D 无关变量
查看
单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中的这句话反映了( )。
A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B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C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D 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查看
单选
小学教师经常采用贴小红花、插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学生为班级做好事,这种德育方法是( )。
A 奖惩评价 B 榜样示范 C 情感陶冶 D 实际锻炼
查看
单选
小学生背诵课文时,为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学习程度最好达到( )。
A 200% B 150% C 100% D 50%
查看
单选
为了让学生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教师组织学生到附近的路口进行观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属于( )。
A 复式教学 B 现场教学 C 个别教学 D 课堂教学
查看
单选
我国现行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 )。
A 分科课程 B 综合课程 C 边缘课程 D 隐性课程
查看
单选
小学生通过科学课的学习,了解了水具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进而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状态可以改变。按照三维目标的分类,这主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 )。
A 知识与技能 B 过程与方法 C 认知与实践 D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查看
单选
在小学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挖掘和利用的民风民俗、传说故事、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资源属于( )。
A 自然资源 B 校内资源 C 社会资源 D 个体资源
查看
单选
倡导经验课程,并主张以主动作业形式实施这种课程的教育家是( )。
A 卢梭 B 杜威 C 泰勒 D 布鲁纳
查看
刷题小程序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