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材料分析题 下面是学生的一则日记:
王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也是一位广受同学们欢迎的好老师。
王老师整天笑眯眯的,十分和蔼可亲。她经常主动跟我们打招呼,有时还聊上几句,使同学们觉得她一点架子也没有,大家都喜欢接近王老师。
王老师是数学老师,负责教我班的数学课程。她对待教学工作是十分认真的。上课前,王老师会用很多时间备课。上课时,她会很详细地讲解各种难懂的数学公式、定理,并反复举例加以说明、论证,直到每个同学都明白为止,很有耐性。有时她还邀请个别同学上讲台“讲课”呢,这种教学法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掀起了新的学习热潮。下课后,王老师会仔细批改大家的作业,总结每个同学的优缺点,并鼓励大家发扬长处,改正弱点。对个别成绩差的同学,王老师还会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帮他们补课呢!
王老师不但在教学上尽职尽责,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也十分关心我们。炎炎夏日,她经常提醒我们注意饮食卫生;寒风刺骨的冬天,她又叫大家多穿衣服,不要着凉感冒。
问题:
请从教师观的角度,评析王老师的行为。

正确答案
材料中王老师的做法恰当合理,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观的要求。 首先,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材料中,王老师会邀请学生上讲台“讲课”,这种方式不仅掀起了学习热潮,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其次,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做到尊重、赞赏学生。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材料中,王老师非常有耐心地进行讲解,直到每一个同学都明白为止,课余时间还为成绩差的同学补课。说明王老师对待每一个同学都能做到一视同仁、耐心教导。
最后,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对待教学上做到帮助、引导。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做人。材料中,王老师在课堂上没有采取“满堂灌”“一堂言”的方式,而是引导学生自己上台“讲解”;在生活上王老师也能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因此,作为教师,要践行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要尊重和赞赏学生,引导学生思考,不断促进学生知识的丰富和心理的成长。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在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亚洲、非洲、美洲、欧洲都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学、艺术和建筑遗产。下列文化遗产属于同一个大洲的是( )
A 《最后的晚餐》、雕塑“思想者”、雕塑“大卫” B 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帕特农神庙 C 《百年孤独》《老人与海》《海底两万里》 D 《飞鸟集》《高老头》《源氏物语》
查看
单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应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相关规定,学校下列行为不恰当的是( )。
A 在公共卫生场所完善洗手设备,提供流动水、洗手液、除菌消毒肥皂 B 指定专门机构组织.积极采购防护用品、灭火器材、消毒和预防药品 C 学校配备有灭火器材,学生无须学习使用 D 学校食堂卫生工作有专门机构负责
查看
单选
某天,某校学生陈某趁老师上课板书之际,偷偷在下面发微信,李老师发现后叫他交出手机,但是陈某不交。于是李老师怒气冲冲地骂了他一顿并扇了他一个耳光,恰好打在他的左耳
A 违规行为 B 过失行为 C 违法行为 D 不良行为
查看
单选
中国生物医学界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是( )。
A 屠呦呦 B 童第周 C 邹承鲁 D 陈侦
查看
单选
小薇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言,陈老师给她写道:“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上,你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
A 陈老师树立了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 B 陈老师的评语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C 陈老师关注到了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 D 陈老师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查看
单选
李明因与同桌吵架,回家向家长哭诉。第二天李明家长带领五六个高大威猛的社会人员来学校,扬言不交出让李明受委屈的学生不让学校正常上课。根据有关法律,对李明家长及其他
A 刑事责任 B 治安管理处罚 C 行政处分 D 民事责任
查看
单选
“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可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是下列哪一部法律规定的(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查看
单选
下列选项中,中国古代发明的仪器与用途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浑天仪——演示天体运动 B 司南——辨别方向 C 水车——播种工具 D 日晷——计时
查看
单选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次绿色革命”杰出代表的是( )
A 世界性的植树造林运动 B 中国杂交水稻的培育 C 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共识 D 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
查看
单选
下列选项中,作品与评价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B 《资治通鉴》——帝王的镜子 C 《太公兵法》——不朽的战争艺术 D 《骆驼祥子》——旧时代的葬歌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综合素质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