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案例反映了教师生成资源观的匮乏,教师没有生成意识,缺乏应对策,教师的教学仍然没有突破预设的牢笼.教学的价值取向还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所以当课堂出现了意外时,教师只能“一避了之”,回避和忽视生成的结果,不仅使教师失去了应有的风度,也造成了生成性资源的白自流失。案例中,学生的“假货”风波,实际上就蕴涵着很有价值的资源因素,“假货”暴露出市场信用的缺失。这时,教师完全可以打破原先的设计思路.转而结合“假货”问题让学生探究、讨论市场经济如何呼唤诚信、市场秩序为何需要道德约束。这就不仅化解了“争议”,还使诚信教育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