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问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关于“碰撞”的内容标准为:“通过实验,了解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 撞的特点。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并能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现象。”
材料二高中物理某教科书“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一节的部分内容。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动量、动量定理、碰撞等知识。
任务: (1)简述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含义。(4 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等)。(24 分)

正确答案
(1)弹性碰撞为两个刚性小球碰撞,在碰撞过程中没有机械能损失,动量守恒,机械能也守恒;非弹性碰撞在碰撞过程中有机械能损失,仅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2)教学设计如下: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碰撞有不同类型,知道一维碰撞的实验方法选择。
2.知道质量改变的方法,会测量物体的质量。
3.会猜想两个物体碰撞前、后可能不变的物理量:
4.知道物体碰撞前、后速度的测量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养成猜想能力,合理选择实验方案和熟练操作的能力。
2.理解物块速度测量的转换替代思想是常用方法,会用转换方法测碰前、后的速度。
3.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发现规律,认识到科学探究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实验方法探究一维碰撞中存在的不变量,体验到物理学习的科学价值。
2.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教学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体验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弹性碰撞的规律。
2.难点:理解弹性碰撞规律。
三、教学过程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高中某物理教材介绍了一位科学家的设想:如图 所示,从高山上水平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 也就一次比一次远。如果速度足够大,物体就不再落回地面,将绕地球
A A.牛顿 B B.开普勒 C C.伽利略 D D.笛卡尔
查看
单选
单选题 某种双折射材料对 600nm 的寻常光的折射率是 1.71,对非常光的折射率为 1.74。用这种材料制成四分之一波 片,其厚度至少应为( )
A A B B C C D D E E
查看
单选
如图所示,在宽度为 d 的无磁场区域的左右两侧,存在磁感应强度大小相同,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的磁场。边 长 l 为 2d 的正方形金属线框 efgh 置于左侧区域,
A A.始终为顺时针方向 B B.始终为逆时针方向 C C.先为逆时针方向后为顺时针方向 D D.先为顺时针方向后为逆时针方向
查看
单选
图 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 t=1.25s 时的波形图,图 3 乙是该时刻某质点的振动图像。已知 c 位置的质点比 a 位 置的质点晚 0.5s 起振。则该质点可能
A A.a 和 b 之间 B B.b 和 c 之间 C C.c 和 d 之间 D D.d 和 e 之间
查看
单选
单选题 在图所示的理想气体循环中,若 Ta,Tb,Tc,Td和γ已知,其中 则其效率η为( )。
A A B B C C D D E E
查看
单选
Ox 坐标轴上有 A、B 两点,如图 5 甲所示。将点电荷 Q 置于轴上的某点,先后分别将试探电荷+q。放于 A 点,-qb 放于 B 点,测得试探电荷受力大小
A A.带负电,位置在 OA 之间且靠近 O 点 B B.带正电,位置在 OA 之间且靠近 A 点 C C.带负电,位置在 AB 之间且靠近 A 点 D D.带正电,位置在 AB 之间且靠近 B 点
查看
单选
单选题 花样滑冰运动员在旋转的过程中,两臂伸开时,转动惯量为 J0,角速度为ω0,动能为 E0。收回手臂后,转动惯 量为1/3J0,角速度为ω,动能为 E。运动
A A B B C C D D E E
查看
单选
在研究光电效应的实验中,从甲、乙两种金属中飞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E。与入射光频率 u 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甲的逸出功一定大于乙的逸出功 B B.甲的截止频率一定大于乙的截止频率 C C.两条图线与横轴的夹角α和β一定相等 D D.增大入射光频率,甲、乙的遏止电压一定不变
查看
分析
问答题 质量 m 为 10kg 的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在水平拉力 F 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其拉力随时间的变化关 系如图 所示。若已知木箱与地面问的动摩
查看
分析
问答题 下面为一道物理习题和某同学的解答 问题: (1)指出该同学设计的电路存在的问题。(4 分) (2)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实验电路图。(6 分) (3)针对该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物理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