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问答题 下面是李老师讲授高中物理“摩擦力”一课的教学片段。



问题:
(1)评述李老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之处。(18 分)
(2)指出丙、丁同学回答中存在的问题。(4 分)
(3)针对丁同学回答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或教学思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解决问题。(8 分)

正确答案
(1)第一,“课桌动了,讲台却没动”,并不是单纯因为摩擦力,而是因为合外力。李老师的导人不准确,会对学 生产生困扰。第二,李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存在学科知识性错误,如静摩擦力可以取到最大静摩擦力(0<Ff≤Fmax)。第 三,李老师在讲课过程中缺乏引导性,同时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和知识理解上的错误(正压力和重力的区别)没有及 时进行纠正与讲解。第四,教师的评价方式及评价内容存在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李老师只回答对或不对,没有 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指导性评价。同时,在学生回答或理解错误时,也没有及时指出。第五,在课堂气氛方面,李 老师的课堂是“一言堂”,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丙和丁同学对于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的理解不到位,知识掌握不扎实,不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正压力的大小。丙同学在回 答的过程中对于惯性理解得不到位,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丁同学没有考虑接触面的问题,同时不会分辨重力和正压力,回答不够具体。(3)教学思路: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 思考同一个箱子是放在水泥地上容易推动还是冰面上容易推动,帮助学生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 度有关;其次在利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演示实验,分别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和斜面上拉动物体,帮助学生区分正 压力和重力;最后在确认学生明白、理解这一知识点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高中某物理教材介绍了一位科学家的设想:如图 所示,从高山上水平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 也就一次比一次远。如果速度足够大,物体就不再落回地面,将绕地球
A A.牛顿 B B.开普勒 C C.伽利略 D D.笛卡尔
查看
单选
单选题 某种双折射材料对 600nm 的寻常光的折射率是 1.71,对非常光的折射率为 1.74。用这种材料制成四分之一波 片,其厚度至少应为( )
A A B B C C D D E E
查看
单选
如图所示,在宽度为 d 的无磁场区域的左右两侧,存在磁感应强度大小相同,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的磁场。边 长 l 为 2d 的正方形金属线框 efgh 置于左侧区域,
A A.始终为顺时针方向 B B.始终为逆时针方向 C C.先为逆时针方向后为顺时针方向 D D.先为顺时针方向后为逆时针方向
查看
单选
图 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 t=1.25s 时的波形图,图 3 乙是该时刻某质点的振动图像。已知 c 位置的质点比 a 位 置的质点晚 0.5s 起振。则该质点可能
A A.a 和 b 之间 B B.b 和 c 之间 C C.c 和 d 之间 D D.d 和 e 之间
查看
单选
单选题 在图所示的理想气体循环中,若 Ta,Tb,Tc,Td和γ已知,其中 则其效率η为( )。
A A B B C C D D E E
查看
单选
Ox 坐标轴上有 A、B 两点,如图 5 甲所示。将点电荷 Q 置于轴上的某点,先后分别将试探电荷+q。放于 A 点,-qb 放于 B 点,测得试探电荷受力大小
A A.带负电,位置在 OA 之间且靠近 O 点 B B.带正电,位置在 OA 之间且靠近 A 点 C C.带负电,位置在 AB 之间且靠近 A 点 D D.带正电,位置在 AB 之间且靠近 B 点
查看
单选
单选题 花样滑冰运动员在旋转的过程中,两臂伸开时,转动惯量为 J0,角速度为ω0,动能为 E0。收回手臂后,转动惯 量为1/3J0,角速度为ω,动能为 E。运动
A A B B C C D D E E
查看
单选
在研究光电效应的实验中,从甲、乙两种金属中飞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E。与入射光频率 u 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甲的逸出功一定大于乙的逸出功 B B.甲的截止频率一定大于乙的截止频率 C C.两条图线与横轴的夹角α和β一定相等 D D.增大入射光频率,甲、乙的遏止电压一定不变
查看
分析
问答题 质量 m 为 10kg 的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在水平拉力 F 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其拉力随时间的变化关 系如图 所示。若已知木箱与地面问的动摩
查看
分析
问答题 下面为一道物理习题和某同学的解答 问题: (1)指出该同学设计的电路存在的问题。(4 分) (2)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实验电路图。(6 分) (3)针对该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物理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