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1)结合材料,谈谈如何落实“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的课程理念。
(2) 如指导第一学段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
(3)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并简要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1)结合材料,谈谈如何落实“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的课程理念。
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落实”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的课程理念,具体如下:
第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的融合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问题生活化”,材料中,可以利用生活的实物,剪刀,钟表等等,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通过动画进行展示,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第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融合可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材料中,《认识角》 的教学中,设计了找角、摸角等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形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动画,效果就会更好。
第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融合材料中,《认识角》 中可以安排了课堂练习。可以通过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的画法,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
第四、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相融合,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过程中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在材料中的《认识角》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信息素养。
(2) 如指导第一学段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角的大小,初步学会画角。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动手等活动提升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角,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并简要说明理由。
环节一: 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情境,让学生对情境产生思考:这个周末,小明和小红可忙了他们在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他们在干什么?(做手工)看一看桌面上有哪些物体?
学生活动:在刚才展示的情境里寻找数学信息并进行回答。
教师活动:表扬学生,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一角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具体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讲授新课
1.初步感知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目标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三角尺、课本、小闹钟)并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评价或学生之间进行互评。
学生活动:根据目标问题经过讨论探究得出结论。
2.自主探究、建立表象
教师活动:教师再次抛出问题,这些都是藏在物体上的角,那么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进行摸角这个活动,同学们拿出三角板,跟着老师一起来摸摸看像老师这样摸一摸。
学生活动:按照老师的引导,进行感受
教师活动:如果用手掌摸角这里(顶点)会有什么感受?尖尖的。师指两条边,这样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另一边呢?直直的。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并组织学生思考或自主探究后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或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老师进行总结,数学家们给角的各部分都起了好听的名字,像刚才同学们说的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3.总结应用
教师活动:教师简单梳理本节课得出的主要结论,将问题进行变式,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学到的e的知识去感受角有什么特点呢?如果给你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你能做出一个角吗?手中的角变大吗?怎么变?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教师巡视进行指导教师活动:师生共同进行总结,我们通过张开两条硬纸条,可以使角变合拢硬纸条可以使角变化。角的特点:有大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总结出角的概念和角的特点,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环节三:巩固练习
教师通过多媒体、板书、口述等形式展示有关本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有关角的练习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可以找学生代表在黑板上进行板演,完成后教师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对所学角的相关知识练习,巩固新知识
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畅谈本节课的收获,针对学生的回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并总结。
设计意图:对所学角的知识进行总结,将知识系统化,提出应注意的知识点,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角的概念和生活联系密切的意义。
环节五:作业布置
课后进行观察生活中哪里会出现角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再巩固、再认识。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表明教师的行为具有( )。
A 主体性 B 创造性 C 间接性 D 示范性
查看
单选
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发展的动力是( )。
A 共同的奋斗目标 B 班主任的要求 C 班委会的形成 D 共同的活动
查看
单选
下列著作中,由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的是
A 《教育论》 B 《理想国》 C 《教育漫话》 D 《雄辩术原理》
查看
单选
兵兵很想改掉上课爱说闲话的毛病,但上课时只要老师一不注意,他又忍不住说起闲话来。针对兵兵的情况,对他的教育应着重培养(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查看
单选
对观察内容与步骤不作限定的教育观察属于
A 结构式观察 B 参与性观察 C 非结构式观察 D 非参与性观察
查看
单选
贾老师告诉学生:“不高兴时,你可以跑跑步、打打球,或者散散步、听听音乐甚至可以大喊大叫。”贾老师所使用的心理辅导技术是( )。
A 积极暗示 B 行为矫正 C 认知改变 D 情绪调控
查看
单选
强调学科逻辑体系完整性和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相对独立性的课程是( )。
A 经验课程 B 综合课程 C 活动课程 D 分科课程
查看
单选
数学课已经开始了,萍萍还在想着课间谈论的周末春游的事。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 注意分散 B 注意动摇 C 注意分配 D 注意转移
查看
单选
下列关于课程的理解中,没有体现“学习者是课程主体"的是( )
A 课程即对话 B 课程即知识 C 课程即经验 D 课程即活动
查看
单选
芸芸期末考试数学成绩不太好,只得了55分,但杨老师仍表扬”了她,因为期中考试芸芸的数学了30分。杨老师所采用的评价方式属于( )
A 过程性评价 B 终结性评价 C 相对性评价 D 个体内差异评价
查看
刷题小程序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