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音乐 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歌曲的调式、节拍、歌词内容与情感。(4分)
2.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这首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9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1. 《踏雪寻梅》是由刘雪庵作词、黄自作曲的一首抒情歌曲,D大调,四二拍,是带再现的二段体。全曲由”mi、sol”两音发展而成,四次“响叮当"用跳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颈上的小铃声;跳跃的旋律抒发了游人幸福、愉悦的心情,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雪后天晴、腊梅吐香,骑上毛驴赏雪观花的迷人画面。
歌曲中运用了强与弱、连音与跳音等多种对比表现手法,使学生在画面美、旋律美的熏陶中,深刻地领悟和表现歌曲的意境。整首歌曲风格统一,旋律与歌词的配合恰到好处,唱起来十分流畅、亲切。
2. 教学目标:
①通过学习歌曲,学生能够受到乐曲表达的对生活的热爱与美好,从而养成热爱大自然、积极乐观的态度;
②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通过听唱、划旋律线;探索、模仿“铃铛” “驴子走路"等声响,强化音高、音色概念及听觉感知;
③能够用轻快的声音,自信地演唱歌曲;同时了解作曲家黄自。
3. 情境导入:探索音响
①伴随《铃儿响叮当》的背景音乐,学生随老师的提示自由律动走入教室。
师晃动手中的串铃,边随学生一起律动,同时提示:请同学们在听到"叮叮当"的时候举起自己的手并快速摇晃吧!
(学生按课堂常规回到自己的座位)
②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是什么?大家回想一下,你听到的“叮叮当”的声音从哪里传来的呀?学生自由作答,教师鼓励并总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到位,不仅说出这首歌曲叫《铃儿响叮当》,“叮叮当" 的声音是驯鹿奔跑的铃铛声,还描绘出了冰天雪地中的热闹场景。
③教师播放《踏雪寻梅》片段,设问:有没有同学可以告诉老师,你从这首歌曲里面听到了什么?
学生自主发现这首歌曲也出现了铃铛声,师生一起念”响叮当"。
导语:同学们的耳朵真灵敏!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寻这首歌曲的铃铛声,到底从何而来?
引入《踏雪寻梅》。
【设计意图】
在本课的导入环节,主要使用了情境体验法。情境体验法有助于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歌曲的具体场景,引发学生的感受与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这首歌曲的画面感与音响感十分强烈。歌曲中的“响叮当"和《铃儿响叮当》中的“叮叮当”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学生进入教室的时候,边律动边寻找铃声,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听觉能力,另一方面听觉和律动相结合,也使学生进入了一个快乐,放松的场景。
整体问题设计层层递进,既遵循了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乐的心理。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表明教育的本质是
A 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B 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C 传递人类文化的活动 D 保存人类文明的活动
查看
单选
在小学阶段,榜样作为一种重要的德育手段,主要是将道德规范
A 具体化与人格化 B 标准化与系统化 C 标准化与制度化 D 人格化与系统化
查看
单选
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强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制是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戌学制 D 壬子癸丑学制
查看
单选
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主要因素是
A 政治 B 经济 C 文化 D 人口
查看
单选
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提出了世界观教育,并指明实现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是
A 德育 B 智育 C 美育 D 体育
查看
单选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A 繁重性 B 创造性 C 示范性 D 长期性
查看
单选
夏季,师生在操场活动时突然遇到雷雨天气,最安全的做法是
A 站在空旷的地方 B 在大树下避雨 C 在建筑物下避雨 D 立即进入建筑物内并关闭门窗
查看
单选
小学生在学习加法时,需要利用小石子、小木棒、手指等完成计算活动,依据加里培林儿童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理论,这种智力活动处于
A 活动的定向阶段 B 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C 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D 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查看
单选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经常用“参与、交流、经历、发现、探索 "等行为助词表述的属于
A 知识与技能目标 B 行为与实践标 C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D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查看
单选
在下列选自《学记》的语句中,体现教学语言应简约生动的是
A 学不躐等 B 开而弗达 C 禁于未发 D 罕譬而喻
查看
刷题小程序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