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材料分析题 在《小稻秧脱险记》—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与小稻秧争夺营养的杂草在除草剂的作用下,有气无力的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上课时,于老师问学生“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小鹏举手站起来后,声音洪亮而又流利的读完了。于老师笑了笑说“你没完,要么你的抗药性太强,要么这除草剂是伪劣产品。来,我再给你喷洒点,说完,用手比划着朝小鹏“嗤嗤”地喷了几下,学生大笑起来,小鹏心领神会,耷拉着脑袋,缓慢而小声的又读了一遍“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于老师说,好,掌声鼓励,这才是有气无力
(1)、评析这一教学片断中于老师的教学行为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认识。

正确答案
(1)于老师处理学生朗读文章段落的做法符合教学过程基本规律的要求,同时运用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和直观性教学原则,值得学习。 首先,于老师的做法遵循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调动了小鹏的主体积极性,既没有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因势利导启发其他同学的思考,建立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其次,于老师的做法符合教学过程中启发性原则的要求。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发扬民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他们自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于老师在课堂中启发小鹏如何声情并茂的演绎文章段落内容,正是体现了这一原则的要求。
再次,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直观性教学原则要求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材料中,于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让小鹏同学心领神会,迅速掌握知识的内涵,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最后,于老师的教学行为也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于老师能够根据小鹏同学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灵活转变教学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遵循规律,善于运用教学原则,正确引导学生,才能更好更精彩的完成课堂教学。
(2)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是人们的共识。
第一,从教学的主体来看,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故教学的主题包括教师和学生,他们都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都在进行艺术创造,表现自己的艺术天赋。
第二,从教学活动来看,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作为人类最高级的实践活动,是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是培养人、塑造人的特殊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举一动无一不体现着教师和学生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天赋。在这过程中,教师追求艺术的创造效果,学生渴望从听课中得到艺术的享受和表现。所以,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有审美和艺术的创造。这是教学作为一门艺术的又一根源。
第三,从教学内容看,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内容,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真善、美的统一。
所以,教学内容包含审美的因素,具有艺术性。所以说,教学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丰富、扎实的学科知识,也可使学生在学和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得到艺术的享受。每一位教师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艺术化教学的水平,就必须遵循教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在熟练掌握教学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教师应引导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选择,这是尊重和发挥()
A 学生的主体 B 学生的差异性 C 学生的创造性 D 学生的发展性
查看
单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来我国学习,并把中国文化带回自己的祖国,这反应了教育具有()
A 文化传承功能 B 文化创造功能 C 文化更新功能 D 文化传播功能
查看
单选
在西方近现代教育史上,被认为最先发现“儿童”的教育家是()
A 杜威 B 卢梭 C 康德 D 洛克
查看
单选
小芳弟弟因为不守纪律而受到批评,但他不以为然,还说只要学习好,守不守纪律无所谓,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先采取的教育方法是()
A 说服教育 B 情感陶冶 C 榜样示范 D 实战锻炼
查看
单选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规定,少先队的入队年龄是()。
A 6-12周岁 B 6-14周岁 C 7-12周岁 D 7-14周岁
查看
单选
小学生轮流值日负责班级卫生扫除,它属于()
A 志愿服务劳动 B 社会公益劳动 C 勤工俭学劳动 D 自我服务劳动
查看
单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要做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其内容是()。 1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2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3做学生提升能力的引路人
A 1234 B 1235 C 1245 D 1345
查看
单选
周老师在教生字的时候,把容易写错的笔画,用彩笔标出来,这是利用()。
A 知觉整体性 B 知觉选择性 C 知觉理解性 D 知觉恒常性
查看
单选
同学们学习一段舞蹈动作,刚开始进步很快,但一段时间后进步不明显,甚至停滞不前。这在技能练习上称为()。
A 高原现象 B 抑制现象 C 遗忘现象 D 挫折现象
查看
单选
在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老师呈现了直角三角形的各种变式,主要目的是为了()。
A 激发学习兴趣 B 引起有意注意 C 丰富学生想象 D 突出概念本质
查看
刷题小程序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