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问答题 语文教师在教古诗《春晓》时,小龙禁不住发问:“老师,诗人春天好睡觉,连这都不晓得,那他夜里怎么能听见风雨声呢?”老师不假思索的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起床到外面一看不就知道了嘛。”小龙还想追问,老师不耐烦地摆摆手让他坐下说道:“大家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不要随便提问。”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小龙也低下了头。
问题:
(1) 结合材料评析这位教师处理学生课堂提问的做法。(10分)
(2) 谈谈教师怎样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意识问题。(10分)

正确答案
(1)材料中的老师违背了教学原则的启发性原则,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 启发现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材料中老师面对学生的疑问没有认真思索给予正确的答案,而是,用随意和不耐烦的态度对待,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因材施教。 课改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独特的人。独特的人是指学生发展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其成人存在巨大的差异,材料中,学生的疑问正是从自身的角度提出的质疑是合理的,老师应该予以耐心解答,而不是用一句话来应付。 (2)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构建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说、敢想、敢问。同时,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多一些活动时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尊重学生劳动,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想法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 其次,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会问。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最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善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纵,实践、阅读想象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合作中发现问题,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想碰撞,交流来解决。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中这句话反映了( )。
A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B 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C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D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查看
单选
马克思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的原因是( )。
A 个人天赋 B 社会分工 C 国家性质 D 教育水平
查看
单选
在教育活动中,构建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是( )。
A 学生 B 家长 C 教师 D 文学艺术活动
查看
单选
在小学课外活动中,学生摄影小组举办的摄影作品大赛属于( )。
A 游戏活动 B 学科活动 C 科技活动 D 文学艺术活动
查看
单选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这句话强调的是教师应具有( )。
A 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 B 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 C 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D 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查看
单选
将观察法分为系统观察和非系统观察的依据是( )。
A 观察条件是否认为控制 B 观察活动是否有规律 C 观察者是否直接介入活动 D 观察内容是否有设计并有结构
查看
单选
假如小学生被狗咬伤,教师首先应采取的处理方式是( )。
A 立即包扎伤口 B 在伤口的近心端用绳子扎紧 C 用肥皂水、高锰酸钾溶液或双氧水等冲洗伤口 D 不作处理,直接送往医院
查看
单选
成成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能触类旁通,不墨守成规,说明其思维具有( )。
A 广阔性 B 流畅性 C 变通性 D 独创性
查看
单选
学生的学习是基于自己的经验,主动接受新的信息,并对其意义进行重构的过程,这一观点属于( )。
A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B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C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 联传主义学习理论
查看
单选
小强不按时完成作业,妈妈就禁止他看动画片,一旦按时完成就取消这一禁令,随后小强按时完成作业的次数增加了,这属于(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自我强化 D 替代强化
查看
刷题小程序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