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材料分析题 材料:
学生李某从小父母离异,跟着年老多病的祖父生活。祖父对他管教不严,他经常和社会上的一些无业青年混在一起,打架斗殴。父亲偶尔回家,对他不是打就是骂。在学校,他破坏课堂纪律,拖欠作业,完不成学习任务,还欺负小同学,全班同学都看不起他、疏远他。但他喜欢运动,是班级篮球队的主力队员。
问题:
(1)简析李某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
(2)联系材料分析班主任应如何对李某进行教育。

正确答案
【知识点】学生品德的培养
(1)李某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受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影响。
从外部因素上看,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一方面李某的父母离异,跟着祖父生活.祖父对他是一种放纵式的教育,父亲回家对他的管教是一种权威式的管教。李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很容易产生敌对的情绪。
其次是社会风气的影响。李某因为经常和社会上的无业青年在一起,沾染了社会不良的风气。再次是同伴群体的影响。李某在班级里经常违反纪律并欺负弱小,全班同学都看不起他、疏远他,致使他对班级没有归属感,与大家远离,更易出现不良道德行为。
从内部因素上看:李某的品德行为的形成还受到认知失调、态度定势的影响。
(2)作为班主任老师应该首先要本着关爱学生的要求,关心他,爱护他,给予他安全感,让他首先感受到学校环境的温暖。具体可以采用以下的一些做法:
①有效的说服
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同时教师还要发挥情感的作用,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⑦树立良好榜样
教师可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促使李某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正确的行为。
③利用同伴的约定
由于群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尤其是利用班集体的力量,来约束和引导学生行为的改变。
④引导其进行价值辨析
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⑤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充分利用李某的篮球特长.在李某通过篮球运动为班集体做出贡献时予以奖励,促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李某出现不良行为时,予以必要而适当的惩罚。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抑制该生的不良行为再次发生。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专门从事教育工作,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教育家是()。
A 马卡连柯 B 赞可夫 C 苏霍姆林斯基 D 凯洛夫
查看
单选
“学为文士”是()的教育目标。
A 古希腊 B 古罗马 C 古印度 D 古埃及
查看
单选
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这体现了教育对()具有促进作用。
A 政治经济 B 人口 C 文化 D 生产力
查看
单选
学会写“石”这个字后,有助于写“磊”。这种现象属于()。
A 一般迁移 B 具体迁移 C 水平迁移 D 垂直迁移
查看
单选
素质教育以()为根本宗旨。
A 培养创新精神 B 提高国民素质 C 发展实践能力 D 促进全面发展
查看
单选
西欧中世纪.教会学校教授的“七艺“属于()。
A 活动课程 B 分科课程 C 综合课程 D 校本课程
查看
单选
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 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 综合课程理论 C 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查看
单选
南朝学者颜之推说,“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最适宜这句话的教学方法是()。
A 实验法 B 参观法 C 情景教学法 D 实习作业法
查看
单选
孙老师在用同一套心理测试对初二年级的小珍进行的数次测试中.发现小珍的分数忽高忽低,这说明该测试缺乏()。
A 信度 B 效度 C 难易度 D 区分度
查看
单选
小菲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我们作为公民虽然认可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是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以及大多
A 前习俗水平阶段 B 习俗水平阶段 C 后习俗水平阶段 D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