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案例题 魏书生对刚接任的一个班级进行摸底测验,满分100分的试卷,有个学生的语文只考了8分。魏老师找他谈话。谈话中,魏老师开门见山地说:“我听语文老师说,你上课根本就不听讲,是吗?”学生答:“是。”“听你父母说,你在家也不写作业,是吗?”学生回答:“是,我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想做。”魏老师说:“你根本不听讲,不学习,还能考8分,说明你挺聪明的,要是你稍微努力一下,肯定会比这次考得好。”魏老师把他叫到自己跟前打开试卷,帮他分析每一道题,哪些是只要去学习记忆就可以掌握的,哪些是需要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在以后的日子里,魏老师允许这个学生上课不听讲,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在期中考试时他考了40多分。之后魏老师继续帮他检查学习效果,帮他确定学习内容,不断地督促、检查他的学习落实情况。到期末考试的时候,他已经可以考到70多分了。就这样魏老师转化了一个语文成绩很差的学生。
请用教学原则和教学评价理论对该材料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材料中魏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综合运用了多种评价方式。
(2)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时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魏老师帮学生检查学习的效果,帮他确定学习内容,不断地督促、检查他的学习落实情况,而不是全班同学统一标准,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3)魏老师对刚接任的班级进行摸底测验,属于诊断性评价,该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从整个教学进程来看,材料中 “在期中考试时他考了40多分……”“到期末考试的时候,他已经可以考到70多分了……”这是形成性评价的一种体现。这种评价是监控学生学习进展最重要的手段,也是进一步教学的基础。对于那些在形成性评价中持续出现困难的学生,教师必须找准导致其学习障碍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补救措施,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有价值的建议。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某学生背一段课文读了6遍刚好成诵,若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连续再读( )
A 6遍 B 5遍 C 4遍 D 3遍
查看
单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反映了人的需要具有( )
A 整体性 B 选择性 C 层次性 D 动力性
查看
单选
教育既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又是文化本体。这体现了( )
A 教育的文化功能 B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C 教育的本质属性 D 教育的社会属性
查看
单选
课程资源的核心是( )
A 教师 B 学生 C 教材 D 教学过程
查看
单选
( ) 是指对调查对象总体中的每一个单位或个人都进行调查。
A 重点调查 B 全面调查 C 个案调查 D 抽样调查
查看
单选
“钢笔”这个概念必须同时具有两个属性,即“以金属做笔身”和“书写工具”。这个概念属于( )
A 析取概念 B 抽象概念 C 合取概念 D 具体概念
查看
单选
在大脑皮质各区域中,( ) 是视觉中枢。
A 顶叶 B 颞叶 C 额叶 D 枕叶
查看
单选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 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查看
单选
当一个人听到亲人去世的的消息时,拒绝相信此事,以减少心灵上的痛苦。这是( ) 防御机制。
A 压抑 B 否认 C 文饰 D 代偿
查看
单选
下列不属于综合课程的形式的是( )
A 融合课程 B 广域课程 C 学科课程 D 核心课程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