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材料分析题 材料:
小辉是班上有名的“调皮大王”,上课时,他在前排同学的后背上贴纸条,课问把口香糖粘在同学的椅子上,还给同学起绰号,并曾用小石头砸坏了邻居家的窗户。他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他的父亲对他非打即骂。9岁那年,小辉转学遇到新班主任,父亲对新班主任说:“我这个孩子非常调皮,我拿他没有办法,请你帮我严加管教。”班主任好奇地走近小辉,从生活上关心他,学习上帮助他,并尝试与他进行朋友式的交流。在全面了解后,老师对他的父亲说:“这孩子虽然调皮,但是非常聪明,我们要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小辉成了品学兼优的学生。
问题:
结合材料用德育原则的理论评析班主任的教育行为。

正确答案
【知识点】德育原则
班主任积极引导小辉.最终使小辉取得了很大成功.这种教育行为是值得赞赏的。
(1)班主任的行为体现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教师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材料中,班主任发现小辉虽然调皮,但是非常聪明。老师引导小辉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此过程中运用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2)班主任的行为体现了疏导原则。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做到循循善诱,积极引导学生。材料中,林老师通过与小辉朋友式的交流和正确引导,使小辉成为优秀的学生,充分体现了疏导原则。
(3)班主任的行为体现了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教师应该一方面尊重学生,另一方面做到严格要求学生。材料中.林老师在和小辉交流中充分尊重其人格,但同时也做到严格要求。
(4)班主任的行为体现了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要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调统一,形成合力。材料中,林老师积极与小辉的父亲沟通,体现了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班主任的行为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材料中,林老师根据小辉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最早明确地提出了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划分,而且也是最早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主张的是()。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查看
单选
否定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化的教育特征是()。
A 教育的终身化 B 教育的多元化 C 教育的民主化 D 教育的全民化
查看
单选
人类正是通过教育。把已有的文化财富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培养、造就他们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文化得以发展,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
A 交流功能 B 创新功能 C 选择功能 D 保护功能
查看
单选
人的躯体发展是自上而下,即头部→颈部→躯干→下肢;大脑皮层是先枕叶。而后是颞叶→顶叶→额叶;肌肉的发展是先大肌肉群,后小肌肉群。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到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个别差异性
查看
单选
郁老师在生字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有丢笔少划的现象.于是把“中学生丢笔少划现象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根据工作中收集整理的资料提出可能的假设.根据假设
A 教育行动研究 B 问卷法 C 历史法 D 实验法
查看
单选
我国初中阶段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属于()。
A 综合性的选修课 B 活动性的选修课 C 综合性的必修课 D 活动性的必修课
查看
单选
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 知识 B 能力 C 直接经验 D 间接经验
查看
单选
中世纪捷克杰出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指出,“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这提示我们教
A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B 直观性原则 C 启发性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查看
单选
一年一度的教师资格考试属于()。
A 绝对性评价 B 相对性评价 C 总结性评价 D 诊断性评价
查看
单选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不能闯红灯,但是每次站在马路边的时候,只要看见没有车过来就随着大部队过去了,这种典型的“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说明了这些人缺乏()。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