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入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在设计导入时要遵循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艺术性等原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这一课程理念,应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材料中,该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与课堂相关的影视作品,增强了课堂的情景感,体现了导入的趣味性。
①播放热播电影,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中采用视频导入的方式,播放与课文写作背景相似的热播电影《长津湖》片段,这样的导入符合学生心理,能够很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使本课的背景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有如临其境之感。
②结合视频对学生进行引导,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视播放频以及视频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和引导,很好地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了引子和铺垫,有效帮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课文的主旨情感。
(2)“拓展环节”是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就是要求教师改善以前以知识讲解为主体,能够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把语文学习内容从课堂上解放出来,能够与生活、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联系,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建设真正具有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可以说拓展延伸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的趣味性,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丰富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材料中老师由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延伸到我们的当下生活,提及了许许多多像课文中那样无私奉献的”可爱“的人们,充分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品德素养,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