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问答题 阅读以下学生习作,回答下列小题。
案例:
遇见
①“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一次次的遇见会让你离她越来越近。
②初读易安居士的词,令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诗词中清丽隽秀的巧妙比拟,亦有闺中人的一点愁怨,让人不由想起戴望舒《雨巷》中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读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时,使我眼前一亮。我不禁构想出这样一副画面:雨后被濯洗过的绿叶,掩不住那衰败的花,词人在其中踽踽独行,拈起一瓣花瓣,随9r吟出这样一阕清丽托俗、感叹韶华易逝的词。她的愁,如无边细雨般,数不胜数吧。
③后来,无意中读到李清照的生平,才知道这位绝世才女的一生竟是颠沛流离,青年时随夫被卷入党派纷争,中年时遭遇宋人不堪回首的靖康之耻,之后接连遭受丧父丧夫之痛。她将这些痛苦都化为了愁肠百转,蕴散在了词句之间。“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这是她缱绻的深情。“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这是她空有才华、一往深情却无处安放的慨叹,从此再没有一个琴瑟和呜的如意郎君与她共赏一轮明月。那不是一个小家碧玉的愁肠百结,而是她生命苦难背后深切悲痛的真情流露。
④打开宋词,你可能遇到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伤,遇到醉翁“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的沉郁,迎面撞到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回首瞥见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卿卿我我……这些诗词长河中翻卷的浪花,姿态万千。千年已过,它们依然熠熠生辉,给我以生命的感悟和面对生活的力量。有了这种遇见,我们的生命才得以恣意绽放,并且以最美的姿态,展现生命的价值,哪怕你我只是生活中的泡沫,却也坚强,却也绚烂。
⑤再读《漱玉词》,爱恨情仇尽在其中,浅唱低吟犹在耳畔。遇见李清照,月满西楼。
问题:
1.请从第②段找出两个错别字和一处病句,分别改正。(8分)
2.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并结合习作具体分析。(12分)

正确答案
1.错别字:第②段中,“一副”的“副”应改为“幅”;“清丽托俗”的“托”应改为“脱”。
病句:读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时,使我眼前一亮。
以上病句缺少主语,应改为:读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时,我眼前一亮。
2.该习作引用了大量诗词名句,语言精练优美。
①文章开篇引用了王阳明的观点,从遇见词人李清照巧妙入题,统领全篇。
②文章引用了李清照、晏殊、欧阳修、苏轼、秦观等人的诗词名句,充满了哲理,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让人受益匪浅。其中,排比句式的运用,增强了语言气势,“感伤”“沉郁”“豪迈”“卿卿我我”等词语又精练概括了所引用的诗词名句,可见作者文学功底深厚。文章结尾运用诗化的语言,使文章文采飞扬,意蕴丰富。
(结合习作,任选角度写出一个优点,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教学李白《行路难》,教师安排学生整理能够表现雄心壮志的古代诗词。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 )。
A 曹操《观沧海》 B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C 杜牧《泊秦淮》 D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查看
单选
教学《中国石拱桥》,教师围绕“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这一主题,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 汪曾祺《昆明的雨》 B 宗璞《紫藤萝瀑布》 C 叶圣陶《苏州园林》 D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查看
单选
教学文言文复习课,教师举例说明一些字词的使动用法。下列例句适合的是( )。
A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B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吴均《与朱元思书》) C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柳宗元《小石潭记》) D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北朝民歌《木兰诗》)
查看
单选
教学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教师尝试引导学生把握本课学习重点。下列重点不恰当的是( )。
A 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B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C 感受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D 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
查看
单选
学生对“借代”不熟悉,教师用古诗词例句来讲解。下列例句恰当的是( )。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C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D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查看
单选
阅读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的活动目标,按照要求答题。 活动目标: 1.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搜集交友之道的名言,并识记其中10则。 2.了解活动方案的要素,初步
A 设置学习情境,联系生活实践,力图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B 体现出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C 活动设计的可操作性较强,能够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D 在设定的五项目标中,对于掌握知识的要求显得尤为突出
查看
分析
问答题 阅读某教师讲授八年级课文《最后一次讲演》的两个环节,回答下列小题。 案例: 导入环节: 教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礼堂,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
查看
分析
问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下列小题。 《诫子书》原文 夫②君子之行,静③以④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⑤无以⑥明志⑦,非宁静无以致远⑧。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