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从“单于利用什么时机劝降”以及“卫律、李陵如何劝降”的角度,引导学生探究苏武的形象特点,请评析这一做法的合理性。(10分)
①符合学习任务群的要求。高中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在分析文本时能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文本。本课教学中教师从“单于利用什么时机劝降”以及“卫律、李陵如何劝降”两个角度引导学生探究苏武的形象特点,这一行为体现了学习任务群的要求,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并且培养其自主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②符合文本教学的要求。《苏武传》一文主要的写作手法为: 详略得当和对比反衬。作者借助“卫李劝降”的详写以及卫律、李陵的形象从而反衬塑造出苏武威武不屈、坚韧不拔的人物形象。教师能够抓住文章的核心展开教学,符合文本教学的要求。
③符合教学建议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本课教学中教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帮助学生铺垫出深入文本的主线,同时也借助问题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学习的能力,这体现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2)请从“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的角度评析教师设问与讲解的不足。 (10分)
①引导学生欣赏语言表达不够深入。阅读教学中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需要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多次品读赏析的次数有限,未能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的个性化体验。
②语言部分分析不足。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是高中语文学习的目标。教师讲解“卫李劝降”这一事件中,更侧重对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的分析,而对于语言表达分析相对浅显。
③问题设置不具有针对性,过于简单宽泛,忽略了文学作品中语言技巧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深度体验十分重要,而这种深度体验需要通过针对性的问题进行铺垫。教师在授课中对于“单于利用什么时机劝降”“卫律、李陵如何劝降”的设问过于简单、笼统只围绕故事进行梳理,而没有深入研讨作者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与语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