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参考答案: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文言文作品的方法,理解文中重难点语句。
3.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古代散文的方法。
4.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二)目标依据:
1.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指出:“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在阅读鉴赏中,要引导学生了解描写美景的艺术手法,理解作者王勃表达的深意。
2.教材内容:本单元为古代抒情散文,本文描写的是滕王阁的美景,表达了王勃对山川美景的感叹,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教学本文,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提升学生品德素养。
3.学生情况: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古代抒情散文有所了解,对学习方法也有一定的积累,但对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还需要进一步加深,因此,设立上述三维目标。
2.选择“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文言文作品的方法,理解文中重难点语句”这一目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分享预习内容,了解作者王勃,及文章创作背景。
2.学生自由阅读文章,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的内容,标注文中遇到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领悟
1.从内容上看,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学生自由朗读,小组讨论。
明确: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2.文章哪些语句介绍了美丽的风景,又有什么好处呢?通过朗读文章进行品味,在小组中进行赏析。
明确: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此句将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3.你觉得文章在叙事、抒情的过程运用了什么手法?师生共同探讨
明确:文章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
4.如何理解文章中所引用的冯唐、李广的目的呢?学生通过注释和老师提供的人物资料理解作者的真实心理。
明确: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3.一、活动主题:骈文艺术效果
二、活动形式:小组讨论
三、活动过程:
步骤一:组织学生自主朗读《滕王阁序》,朗读过程中思考问题:文章中哪些是骈文,有什么好处,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朗读并思考。
步骤二:自主朗读完成之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时间十分钟。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予以点拨,对学生讨论过程中的分歧和困难,加以适时的引导。学生讨论完成之后,请各组派代表交流答案,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可以得出文中的骈文众多,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骈文让文章音韵和谐、形象生动,让景象富丽堂皇、摄人心魂,让抒情更加打动人心,情感浓郁。
步骤三:讨论完成后,给学生补充骈文相关资料一起探讨。完成之后,思考补充材料,结合活动主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全班交流,尝试仿写一两联。
四、活动总结:通过本活动,明确了骈文在叙事、抒情上的效果,尝试仿写骈文对联,进一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帮助学生加深了对骈文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