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过程:
①明确含义。教师在开始《登高》一诗“沉郁顿挫”风格的讲解前,逐字逐词为学生明确“沉郁顿挫”的字面意义,自然地引出“从情感变化的角度”来分析鉴赏本诗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进入下一环节学习明确目标,打好基础。
②合作讨论。教师紧承上一环节引出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对学生关于“沉郁顿挫”风格的读、思、说做出要求,既进行了合理有效的提示,又出示了具体规范的表达要求。这使得学生在带着问题朗读诗歌、思考问题、自主讨论的同时,激发求知欲,提高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③以问促思。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进行追问,在逐步深入的、具有引导性的提问中,对学生加以点拨,启发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从“沉郁”“顿挫”两个角度深入感知、体会、思考、理解本诗的风格。教师的“问”既是对学生思考的有效引导,又是对学生回答的有效评价。
④听音悟情。教师要求学生一起听《登高》一诗的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在听读的同时,从语速、音调等方面感受诗作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作“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这一过程既向学生展示了规范的诗歌朗读形式,又加深了学生对诗歌风格的直观感受。教学效果:题干中教师在明确本课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和探究;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具体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会并理解教学内容。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积极性获得了有效激发;学生逐步理解了“沉郁顿挫”的含义,深化了对关键词句的认知,体会了诗作风格特点,掌握了诗歌学习的有效方法。本课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达成了既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然而,教师在指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中,仅从浅层的词意、语速、音调等方面做了切入,却缺乏对诗人生平经历的介绍,未做到“知人论世”,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未能有效达成。
(2)优点:教学评价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题干中教师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诗歌内容及情感变化特点后,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积极自由地表达并给学生以思路指导,发挥了教师评价的激励功能与引导功能。例如:学生在回答“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的感受时,有效切入对“沉郁”的理解,教师以“非常好”的肯定性评价鼓励学生;在学生分析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用词特点后,教师以更进一步的具体讲解与“她把‘沉郁’的特点说清楚了,如果在分析之后再明确结论就更好了”的评价说明,有效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与表达的方法,推进了课堂教学进程,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点:教学评价未体现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重视。题干中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一味地侧重于学生对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过于重视对课堂教学节奏的控制;只关注了学生的探究结果,却缺少对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的激发、引导与重视。例如:在学生感悟出“鸟飞回”似乎在“暗示诗人的命运”时,教师未能及时对这一课堂生成资源进行利用,展开“知人论世”教学,而是按照原定思路,从“沉郁顿挫”的角度询问学生的感受,错过了最佳评价引导时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教学评价缺乏有效性,因而未能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发展与思维的发散,也未能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