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

阅读某教师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研究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整本书阅读”的“整”具有“完整、整体”的意思,既包括对全书脉络的通盘把握,也包括对全书内容的周延思考;“本”是阅读的数量单位,既可以是独立的一本,也可以是相互关联的多本;“阅读”可以是深读、浅读,也可以是精读、泛读,还可以是课内读和课外读;阅读对象可以是文学作品、文化典籍,也可以是科学论著、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对象具有多样性,阅读的过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阅读的目的是养成阅读习惯、探索阅读方法、建构阅读经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对上述研究论文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整本书阅读的具体策略要与书籍类型逐一对应
B 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可以任意组合多部经典作品
C 整本书阅读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整体提升
D 整本书阅读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多样的阅读方法

正确答案
C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教师设计“科普之光”专题阅读,围绕专题选择阅读篇目。下列适合的是( )。
A 茅以异《桥话》 B 冯骥才《珍珠鸟》 C 许地山《落花生》 D 瞿秋白《一种云》
查看
单选
学习选修课程“古代诗歌意象”,学生了解到很多意象具有“游子”的含义,大家纷纷举例。下列诗句不恰当的是( )。
A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B 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李白《赠裴十四》) C 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白居易《答微之》) D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王维《伊州歌》)
查看
单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下列教学行为体现了该要求的是( )。
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并翻译文言课文 B 教师让学生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C 教师让学生学习并总结“之”的用法 D 教师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文言课文
查看
单选
教师讲解文言文专题,要求学生梳理“宾语前置”句式。下列语句符合要求的是( )。
A 因击沛公于坐 B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 请息交以绝游 D 求人可使报秦者
查看
单选
在“魅力广告语”学习活动中,教师出示献血广告“但愿人长久,热血注心田”,请学生参照这个例子,化用诗歌名句仿写。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 献血献爱心,血浓隋更浓 B 以我热血,点燃他人生命之光 C 鲜血诚可贵,助人价更高 D 好人献上一滴血,病者除却万分忧
查看
单选
教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运用典故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
A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B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C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 D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查看
单选
教学《(孟子)选读》,教师设计了初级、中级、高级的分层作业供学生选择。下列对该做法的分析恰当的是( )。
A 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B 教师意在增加阅读训练强度 C 教师重视学生学以致用 D 教师追求作业设计新颖别致
查看
单选
教学《前赤壁赋》,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下列不正确的是( )。
A “壬戌”采用的是我国自古以来使用的干支纪年法 B “既望”是指阴历每月初二,“望”是指每月初一 C “美人”常被古人当成明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D “赋”是一种古代文体,发展到宋代时叫“文赋”
查看
单选
学习“演讲辞”单元,教师组织学生举办演讲比赛,自主设计海报和请柬,制定活动流程和评价表。下列对该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创设了基于生活的学习情境 B 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C 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活动平台 D 重点是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
查看
单选
某教研组集体备课,教师围绕“教材使用”展开讨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 教材的编排对我们设计教学方案很有帮助,但学情也不容忽视 B 要严格按教材来教,不然大家想怎么教就怎么教,还不乱套了 C 教材就是个材料,我们自己心里最有数,擅长教什么就教什么 D 教材可以看看,真正教的时候,还要遵循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