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陶渊明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砥砺自我人生修养,努力做到知人论世。 教学过程:
(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标题含义:“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以“归”字为核心解读诗歌。教师课件出示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各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组内讨论,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教师点评、总结。
①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
“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②为何而归?
明确:性本爱丘山。
讨论:既然“性本爱丘山”,又为何要出仕?
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忠于追名逐利,在这样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③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田园。
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却成为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的、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八句话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朴拙自然、宁静中又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的方式,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的宁静和谐的心境,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即将开始新的生活的欣喜之情。
(3)联系现实,全班分正反两方举行辩论: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是怎么认为的?教师引导总结。
明确:古有“学而优则仕”之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从这一角度看,陶渊明似乎是消极避世的。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的归隐是对污浊现实社会绝望后做出的一个超脱的选择。他坚持高尚的志趣是对黑暗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这就是人生的有舍有得,他为了追求田园生活和自由的高洁品格,选择了舍弃功名利禄。
(4)学生齐读诗歌,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