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教学设计题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课文介绍
本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另外两首诗为《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关要求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抓住重点词语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画面,读懂意境,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小组合作探讨,分析陶诗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陶渊明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砥砺自我人生修养,努力做到知人论世。
确立依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规定,在阅读鉴赏与活动中,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以上所示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相关内容。为充分备考,考生也可对新发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拓展阅读)
(2)本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和劳动生活,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归隐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
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材料中所选是第一首。
(3)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鉴赏方法和欣赏能力,而且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粗略了解了陶渊明的隐士思想和所生活的时代特点,但学生对于作者甘于贫困、悠然自乐的人生境界还难以真正的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调动起来,重在分析作者情感,让学生能够从作者的情感中得到人生启示。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古代诗歌中的“云”意象,体悟其多样的内涵。下列含有“云”意象的诗句,意在表现人生哲理的是( )
A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B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C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D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查看
单选
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师引入其他相关小说名作,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妙处。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A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B 孙犁《芦花荡》 C 鲁迅《社戏》 D 海明威《老人与海》
查看
单选
教研组准备在高一年级开展散文专题教学,围绕“乡土情怀”选择阅读篇目。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 B 贾平凹《秦腔》 C 蒙田《热爱生命》 D 富尔格姆《信条》
查看
单选
学完《雷雨》,教师向学生介绍欧洲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的创作原则。下列遵循这一原则的代表作是( )
A 关汉卿《窦娥冤》 B 郭沫若《屈原》 C 莫里哀《伪君子》 D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查看
单选
研读古代文化经典时,教师提醒学生梳理文中重要字词。下列字词释义不正确的是( )
A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效:效仿)(《庄子?逍遥游》) B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戚戚:忧愁,哀伤)(《论语?述而》) C 道可道,非常道(第三个“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老子?上篇》) D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罟:网)(《孟子?梁惠王上》)
查看
单选
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建议学生自主归纳常见文言虚词“则”的用法。下列语句中的“则”表示承接关系的是( )
A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D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查看
单选
讲解《锦瑟》时,教师列举含有典故的诗句,向学生解释古代诗词创作的用典传统。下列诗句不适合的是( )
A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B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C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D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查看
单选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时,教师举例说明成语使用的注意事项。下列语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是( )
A 田野上盛开着金黄的油菜花,三两座红色的房子星罗棋布地点缀其中 B 他热爱科学,但动手能力捉襟见肘,暴露了他在实验操作方面的不足 C 当我国乒坛健儿战胜对手摘得金牌时,现场爆发出振聋发聩的欢呼声 D 因为没有合理的规划,小李在工作中总是千疮百孔,让领导非常无奈
查看
单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倡导教师在写作教学虫“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对该教学建议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交流自己的体验,从中提炼写作话题 B 指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资料查阅获得信息,积累写作素材 C 倡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代替手工写作,运用计算机编辑文稿 D 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中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
查看
单选
某版教科书把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刘易斯?托马斯《作为生物的社会》、史蒂芬?霍金《宇宙的未来》三篇课文编排在一个单元。下列对该单元的教学建议恰当的是( )
A 本单元课文语言典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B 本单元课文风格鲜明,应该着重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C 本单元课文结构严谨.应该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文章观点 D 本单元课文体裁多样,应该鼓励学生结合作者生平,展开个性解读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