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案例题 寻找
④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株蒲公英,风一吹就散,飞到各处,但是只有一处最为适合。说的不错,人生也需要走许多弯路,我们一边成长,一边寻找,寻找那最适合我们的未来。
②对我来说,寻找就是人生。有人说,活着和生活不同。那是因为活着需要的是物质.而生活需要的是精神。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原本只考虑自己的大脑也开始为别人着想。
原本并不在意相貌的自己也开始梳装打扮,而这就是在寻找快乐。人这一生,就是为了得到这样或那样的东西而存在,没有了这样的想法,人就如同一具行尸,他的眼睛是无神的,灵魂是空洞的。人生因为寻找而充满色彩,而在寻找的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困难,克服它们,又会让我们成长。从而有能力去寻找更加适合我们的东西。
③寻找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例如寻找知识就需要付出时间,在不断寻找的过程当中,
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我们认为并不那么重要的东西——我们把青春给了知识,把羞涩给了勇气,把忸怩给了坚强。我们换取了一些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而这些是为了让自己以后能去交换更重要的东西。寻找.就是改变自己。使自己更加成熟。
④寻找还是成功的必经之路。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吸食大麻和可卡因可以探求“我是谁”的
问题。或许我们也需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寻找自我吧。但是这个社会中的阻碍太多了,电子科技就将我们的生活完全改变。我们无节制地玩手机电脑,也许游戏里的“满级”成为了我们最主要的目标。但在我看来.人生是最难完成的游戏,其中胜出的人更应受到敬仰。因为在这个社会里,最重要的是找到自我啊!找到自我有多难啊!只有脚踏实地,才能逐渐走向成功。
⑤寻找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也许我们寻找的并不相同,那是因为我们的条件不同,目标不同。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在寻找着不同的东西,经过不同的道路,但这条道路充满着坚辛和喜悦,侵润着汗水和泪水。未来就在迷雾的那一边,是退却还是勇往直前,相信你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问题:
1、请从第②⑤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
2、请指出该作文在论证方面的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错别字:第②段,“梳装打扮”应改为“梳妆打扮”;第⑤段,“坚辛”应改为“艰辛”,“侵润”应改为“浸润”。(学生答出第⑤段中任意一个错别字即可) 病句:第④段中,“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吸食大麻和可卡因可以探求‘我是谁’的问题。”一句成分缺失,用词不当。
应改为:“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借助吸食大麻和可卡因的方式来探求‘我是谁’的问题”。
2、缺点:论证不够充分.论证方式单一。 分析:
①习作标题是“寻找”,全文围绕“寻找”写了“寻找就是人生”“寻找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寻找还是成功的必经之路”,但是在具体内容的论证上不够充分。如论证“寻找还是成功的必经之路”,文中举出奥巴马吸食大麻、可卡因以探求“我是谁”这一具有消极意义的例子。并不属于正向地寻找成功的典型事例,举例不当,应避免在写作中出现此类问题。
②习作围绕分论点中心句反复陈述,没有以丰富的事例来支撑,以道理论证为主,论证方式单一,论点缺少论据支撑,内容单薄,不具有力度与深度,缺乏说服力。建议详写一些通过寻找获得成功的积极的、正面的事例及名人名言等,以此强化习作的论证程度,增加文本的说服力。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某教材设置了“现当代戏剧鉴赏”单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梳理戏剧矛盾,掌握现当代戏剧基本特点,下列适合推荐的现当代戏剧作品是()。
A 《闺塾》 B 《三块钱国币》 C 《长亭送别》 D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查看
单选
学习校本课程“有趣的对联”时,学生梳理下列三副对联所赞美的历史人物。以下梳理出的答案,正确的是()。 (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A 屈原;韩愈;汤显祖 B 屈原;苏轼;王实甫 C 杜甫;苏轼;王实甫 D 杜甫;韩愈;汤显祖
查看
单选
“竹”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往往具有高洁、超脱、坚韧的意味。某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含有“竹”意象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A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B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C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 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
查看
单选
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叙事性散文,下列合适的是()。
A 《故都的秋》 B 《荷塘月色》 C 《小狗包弟》 D 《拿来主义》
查看
单选
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品味小说语言,赏析人物形象”,下列教学环节与这一教学目标相吻合的是()。
A 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 B 介绍出场人物之间的关系 C 感受王熙凤鲜明的个性特征 D 体会作者的小说创作风格
查看
单选
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诸子百家经典”,下列作品适合作为该专题阅读书目的是()。
A 《道德经》《论语》 B 《庄子》《颜氏家训) C 《商君书》《史记》 D 《世说新语》《资治通鉴》
查看
单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课外阅读”提出具体教学建议,某教师依据这些建议使用“语文读本”,下列使用方法不恰当的是()。
A 教师鼓励学生运用从精读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自主阅读读本 B 每学期至少要用一半的课时学习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C 教师向学生推荐语文读本中与教科书阅读单元相配合的选文 D 以语文读本所涉及作家为基础,向学生推荐其他课外阅读篇目
查看
单选
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赏析意境之前,教师播放赤壁实景图片并配以气势磅礴的音乐,下列对该教学资源使用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A 营造情感氛围,可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B 契合诗歌的意境,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C 实景再现,先人为主,影响学生展开想象 D 诗歌教学播放音像资料。会降低教学效率
查看
单选
阅读某教师教学《登高》的导人环节,按照要求答题。 提到杜甫的诗歌,我们自然想到他特有的“沉郁顿挫”的诗风。请看大屏幕:“‘沉郁’指内容情感,‘沉’即‘深’,指内
A 围绕诗风品诗,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赏析作品 B 教师对“顿挫”的解释过于笼统,没有从音韵学的角度详细说明 C 教师先解释名词再引导学生讨论,意在营造紧张严肃的课堂氛围 D 教师解释概念,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并探究“沉郁顿挫”的含义
查看
单选
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初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后,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读到的是海子的孤独感,而且他想摆脱孤独,所以他写到‘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
A 请学生继续分享阅读的感受,结合关键词句探究诗歌意蕴 B 表扬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表达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 C 补充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等知识,统一对诗歌主题的认识 D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就课堂争论的问题书面表达个人见解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