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干教学实录片段中教师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理念,解决了“一篇《锦瑟》解人难”这一难题,具体操作如下: ①教师充分尊重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不同见解。材料中,该教师并没有直接将《锦瑟》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学生,而是通过一系列富有层次性的提问或总结,引导学生逐步表达出个人见解。例如,教师在学生回答《锦瑟》的部分相关考证内容后,先总结学生所答内容,再进一步设疑引导学生对诸多考证结果进行思考.结合“你们希望是哪一个”“我们如何去认识它呢”的问题进行回答,各抒己见。
②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在平等对话中开展教学活动。上述教学实录片段中,在学生独立阅读产生疑惑时,教师进行了必要的点拨,通过对学生的不同回答和思考的总结,引导学生理解了诗论中“知人论世”“诗无达诂”的基本观点,有助于学生学习从多个角度分析、解读《锦瑟》的深意。
③教师对诗歌这种文学性文本的阅读指导有所侧重。教学实录片段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鉴赏文本,带领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与作品相关的诗人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理解。
④教师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案例中,教师在学生理解了《锦瑟》的多义性以及“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之后,引导学生课后查找与李商隐生平相关的资料并撰写随笔“《锦瑟》背后的故事”,以此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深化对《锦瑟》内涵的认识。
(2)教师介绍《锦瑟》主题的不同解说有以下作用:
①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起到激励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文本解读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
②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借助有关资料评价作品的能力。
③有助于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形成“知人论世”的阅读意识,积极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丰富文化积累,全面发挥语文课程功能。
④在“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梳理诗歌内容,解读诗人情感,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以及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