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案例题 阅读《锦瑟》教学实录的片段,完成下列题。
师:作者回忆的是自己的“华年”,他的“惘然”之情,你们明白了吗
生:好像明白了,“此情”表达的是作者对华年已逝的惘然,自己抓不住过去的那些美好,感觉更加的迷茫、凄凉。
师:现在懂这首诗的同学举手。大家相互看看,已经有很多人懂了,现在很多人考证,说《锦瑟》……谁来说
生:据说当时李商隐和一个宫女有过一段很美好的故事。但是后来他们分开了,这首诗是用来怀念这段故事的。但也有人说他是自伤身世。
师:同学们很聪明。有人考证,说“锦瑟”是一个姑娘的名字,李商隐很喜欢她,但是两人后来没成,所以这首诗是表达爱情主题的。又有人说这种解释不对,“锦瑟”是一种乐器的名字,是李商隐的妻子王氏最喜欢弹奏的。明白什么了
生:这首诗是表达怀念,追悼亡妻的。
师:好的。又有人说,这首诗既不是爱情主题,也不是追悼亡妻,他表达的是自己诗歌创作的特点,说这首诗是李商隐六百多首诗的“序”。现在李商隐的诗集中,比较好的版本就是这本《李商隐诗歌集解》。“《锦瑟》是李商隐的一篇序文”这一观点是钱钟书先生提出来的。又有人说,《锦瑟》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所表达的是诗人自己一生不得志的怅然之情。还有人说,这首诗不能用具体的内容概括,它所包含的内容很多,既有对自己爱人的思念,也有政治上不得志的怅然若失,可能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能把它定为某个具体的意思。所以,“一篇《锦瑟》解人难”啊!同学们,你们希望是哪一个我们如何去认识它呢(眼神充满期盼)
生:我觉得诗人创作时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想到了,然后写成一首诗,这些“可能”都是后人附加的。诗人是依托自己当时所处的情境写成的,所以只有了解诗人的生平等情况,才能理解。
生:这个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这首诗有作者的意义。而读者在读的时候会有自己的读者意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
师:同学们开始懂诗了,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涉及我们中国古代诗论非常重要的两种基础观点:“知人论世”和“诗无达诂”。这里有一个读诗的规律问题,老师读了几十年诗,现在才懂了一点点。同学们可以试着用这两种方法解读诗歌。
师:给大家布置个作业。刚刚有同学说,对于李商隐的生平不太了解,那么同学们回去的作业就是去查找资料,写一篇随笔,题目是“《锦瑟》背后的故事”。
问题:
(1)“一篇《锦瑟》解人难”,请结合案例,说明教师是如何解决这个教学难题的。
(2)请说明教师介绍《锦瑟》主题的不同解说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
(1)题干教学实录片段中教师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理念,解决了“一篇《锦瑟》解人难”这一难题,具体操作如下: ①教师充分尊重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不同见解。材料中,该教师并没有直接将《锦瑟》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学生,而是通过一系列富有层次性的提问或总结,引导学生逐步表达出个人见解。例如,教师在学生回答《锦瑟》的部分相关考证内容后,先总结学生所答内容,再进一步设疑引导学生对诸多考证结果进行思考.结合“你们希望是哪一个”“我们如何去认识它呢”的问题进行回答,各抒己见。
②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在平等对话中开展教学活动。上述教学实录片段中,在学生独立阅读产生疑惑时,教师进行了必要的点拨,通过对学生的不同回答和思考的总结,引导学生理解了诗论中“知人论世”“诗无达诂”的基本观点,有助于学生学习从多个角度分析、解读《锦瑟》的深意。
③教师对诗歌这种文学性文本的阅读指导有所侧重。教学实录片段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鉴赏文本,带领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与作品相关的诗人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理解。
④教师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案例中,教师在学生理解了《锦瑟》的多义性以及“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之后,引导学生课后查找与李商隐生平相关的资料并撰写随笔“《锦瑟》背后的故事”,以此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深化对《锦瑟》内涵的认识。
(2)教师介绍《锦瑟》主题的不同解说有以下作用:
①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起到激励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文本解读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
②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借助有关资料评价作品的能力。
③有助于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形成“知人论世”的阅读意识,积极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丰富文化积累,全面发挥语文课程功能。
④在“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梳理诗歌内容,解读诗人情感,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以及探究能力。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某教材设置了“现当代戏剧鉴赏”单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梳理戏剧矛盾,掌握现当代戏剧基本特点,下列适合推荐的现当代戏剧作品是()。
A 《闺塾》 B 《三块钱国币》 C 《长亭送别》 D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查看
单选
学习校本课程“有趣的对联”时,学生梳理下列三副对联所赞美的历史人物。以下梳理出的答案,正确的是()。 (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A 屈原;韩愈;汤显祖 B 屈原;苏轼;王实甫 C 杜甫;苏轼;王实甫 D 杜甫;韩愈;汤显祖
查看
单选
“竹”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往往具有高洁、超脱、坚韧的意味。某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含有“竹”意象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A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B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C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 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
查看
单选
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叙事性散文,下列合适的是()。
A 《故都的秋》 B 《荷塘月色》 C 《小狗包弟》 D 《拿来主义》
查看
单选
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品味小说语言,赏析人物形象”,下列教学环节与这一教学目标相吻合的是()。
A 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 B 介绍出场人物之间的关系 C 感受王熙凤鲜明的个性特征 D 体会作者的小说创作风格
查看
单选
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诸子百家经典”,下列作品适合作为该专题阅读书目的是()。
A 《道德经》《论语》 B 《庄子》《颜氏家训) C 《商君书》《史记》 D 《世说新语》《资治通鉴》
查看
单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课外阅读”提出具体教学建议,某教师依据这些建议使用“语文读本”,下列使用方法不恰当的是()。
A 教师鼓励学生运用从精读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自主阅读读本 B 每学期至少要用一半的课时学习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C 教师向学生推荐语文读本中与教科书阅读单元相配合的选文 D 以语文读本所涉及作家为基础,向学生推荐其他课外阅读篇目
查看
单选
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赏析意境之前,教师播放赤壁实景图片并配以气势磅礴的音乐,下列对该教学资源使用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A 营造情感氛围,可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B 契合诗歌的意境,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C 实景再现,先人为主,影响学生展开想象 D 诗歌教学播放音像资料。会降低教学效率
查看
单选
阅读某教师教学《登高》的导人环节,按照要求答题。 提到杜甫的诗歌,我们自然想到他特有的“沉郁顿挫”的诗风。请看大屏幕:“‘沉郁’指内容情感,‘沉’即‘深’,指内
A 围绕诗风品诗,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赏析作品 B 教师对“顿挫”的解释过于笼统,没有从音韵学的角度详细说明 C 教师先解释名词再引导学生讨论,意在营造紧张严肃的课堂氛围 D 教师解释概念,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并探究“沉郁顿挫”的含义
查看
单选
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初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后,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读到的是海子的孤独感,而且他想摆脱孤独,所以他写到‘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
A 请学生继续分享阅读的感受,结合关键词句探究诗歌意蕴 B 表扬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表达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 C 补充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等知识,统一对诗歌主题的认识 D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就课堂争论的问题书面表达个人见解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