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案例题 材料:
某中学历史教师在讲授“洋务运动”一课时列出了三维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知识与能力: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分析理解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和晚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所给材料,挖掘其价值内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历史地、辩证地、多维地评价和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和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洋务运动过程的描述,让学生体会洋务运动起步和发展的艰难性;通过对甲午战争后洋务企业归宿的介绍,让学生明白洋务运动并没有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而中止,而是不断地深化;体会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时代精英的远见和局限.认识时代环境和历史传统对改革和创新的阻碍,认识历史人物在理想和实践中的双重性.
问题:
根据材料内容,请对该历史教师设计的三维目标内容予以评价。

正确答案
材料中的三维目标包含的内容很多.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有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在过程与方法层面提出了史料分析、情境理解、人物评价等多项历史学科核心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既有对历史的理解.又有对历史规律的认识等,可以说是一个“万花筒”式的课时教学目标。由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课时的限制,“大而全”的三维目标不一定会在授课过程中完全实现。具体到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该历史教师设计的三维目标存在不足,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目标不精练,未能突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该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显得杂乱无序。
(2)设计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操作性上还有待提高,如“充分运用所给材料,挖掘其价值内涵”这一目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操作性不强,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对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表述中未能指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会运用哪种能力,属于表述遗漏。
(4)在书写格式上,该教师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出现了多次“引导学生…‘让学生”等语句。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是( )。
A 《史记》 B 《汉书》 C 《资治通鉴》 D 《四库全书》
查看
单选
每到节假日,“都江鱼嘴”“宝瓶口”“飞沙堰”都是广大游客的旅游胜地。这些景点位于( )。
A 四川省灌县 B 陕西省西安市 C 山东省临沂市 D 安徽省阜阳市
查看
单选
西周初年,为了对东部地区进行有效控制,周公在( )营建新的都城,称为“成周”。
A 曲阜 B 营丘 C 商丘 D 洛邑
查看
单选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歌》,歌词道:“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从歌词含义并结合l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亚洲国家史实,可知中国在亚洲
A 走上宪政之路 B 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 C 全面接受西方文化 D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查看
单选
( )一书明确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A 《四洲志》 B 《华事夷言》 C 《瀛环志略》 D 《海国图志》
查看
单选
西方史学界第一部历史著作《历史》的作者是()。
A 赫克泰阿斯 B 希罗多德 C 色诺芬 D 荷马
查看
单选
《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对( )作这样的表述:“这种民主政治在古代社会确实是最先进的,民主活动的范围比过去远为扩大,实行了公民直接参政
A 梭伦时期的雅典民主政治 B 里克利时期的雅典民主政治 C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元老院政治 D 斯巴达的军事民主制
查看
单选
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后,对斯大林当政时期的一些做法进行改革。其中.赫鲁晓夫在经济体制领域的改革重点放在()。
A 农业 B 重工业 C 轻工业 D 交通运输业
查看
单选
2014年,一尊高2米的普林西普铜像在东萨拉热窝市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公园内揭幕。每当人们提起这位青年的名字时,总会联想到的历史事件是(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 B 第二次世界大战 C 日俄战争 D 德雷福斯事件
查看
单选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 )。
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改革开放 C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改革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历史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