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案例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一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494f1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正确答案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八股取士);经典力学;近代科学技术。
(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原因: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
A 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 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 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查看
单选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查看
单选
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
A 19世纪70年代 B 19世纪80年代 C 19世纪90年代 D 20世纪20年代
查看
单选
启蒙运动主要是一场知识分子运动.但是启蒙知识分子的活动并不局限于书斋。而是具有空前的公共性。他们依靠各种社会文化机制,展开广泛的交流活动。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
单选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
A 抵制土地兼并 B 促进人口增长 C 增加财税收入 D 稳定个体小农
查看
单选
“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
A 《四月提纲》 B 《共产党宣言》 C 《大抗议书》 D 《人权宣言》
查看
单选
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 文官任知州 B 设三司使 C 设枢密院 D 施行将兵法
查看
单选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查看
单选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
A 开始开眼看世界 B 坚持“中体西用” C 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 关注西方科技
查看
单选
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A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 “一五”计划时期 C “大跃进”时期 D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历史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