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案例题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
知道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2)课文摘录:
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任宫相时,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土地的人必须为领主服兵役。9世纪后期,这种封地逐渐变成世袭领地。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他们加紧对人民的精神统治,严酷压制与教会观点相悖的“异端”思想。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的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正确答案
【参考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向学生简介中古史的历史定义:中古史也叫中世纪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小品的形式,将“课前导入框”中的内容表演,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讨论后,了解西欧封建社会初期,老百姓几乎目不识丁,甚至许多官吏都是文盲。只有教会的主教、神甫等神职人员属于“知识分子”,他们长期垄断着西欧封建社会的宗教、文化与教育等)
二、讲授新课:
师:西欧奴隶社会历史结束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哪位同学可以回答一下?
生1:西欧奴隶社会历史结束的时间是476年,标志是西罗马帝国灭亡。
师:那么,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欧洲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2:和中国一样进入到封建社会。
生3:我感觉西欧的封建社会和中国不一样。
师:这位同学的疑惑是有道理的,那么中西之间到底有哪些不同?下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
(教师板书: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地图,掌握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及其地理位置。师生合作概括总结:封建制度不断发展起来)
(学生首先阅读课文,然后教师对查理?马特改革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掌握查理?马特改革的时间、内容及结果)
生4:8世纪前期,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这种封地逐渐变成世袭领地。它加强了中小封建主阶层,奠定了西欧封建骑士制度的基础。
师:为什么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某些国家和地区流行着“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一条规矩?
(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出示《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
生5:西欧的土地制度是建立在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领主有责任保护附庸,附庸也有义务效忠,随时去前线作战,这样大大提高了国家的战斗力。国王、封建主和基督教会通过层层采邑分封建立起依次互为主从的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
师:有人认为中世纪的西欧是基督教的西欧。这种说法到底符不符合历史事实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来阅读下面的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掌握基督教的产生及发展,由学生代表讲述“丕平献土”的故事,多媒体展示《教皇为皇帝加冕》,学生分组讨论。各组先后陈述观点,得出结论:在整个中古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
师:在整个中古时期教会对西欧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深远重大,以至于以后西欧中出现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等重大事件,无不与教会有关。
(教师板书: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师: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时间和著名城市都有哪些?
生6:时间是公元10世纪,著名城市有意大利的威尼斯、英国的牛津、曼彻斯特和法国的琅城。
师:通过之前的学习,大家知道西欧的土地属于各级领主,那么城市要想获得独立发展,该如何做呢?
(教师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有的城市用金钱赎买、有的通过武力赢得了自治权,它们与王权联合,共同对付大贵族,城市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
(教师板书:三、市民阶级的形成及意义)
师: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当时西欧市民阶级包括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为以后的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基础。与东方城市相比,西欧城市的特点就是其从产生起,即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并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等职能。
(教师板书:四、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一)多媒体展示《拜占庭帝国疆域图》,了解拜占庭帝国名称的由来和疆域。
(二)欣赏《圣索菲亚大教堂》图片,说明:拜占庭文化融合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东方文化,它绚丽多彩,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世界,借此感受拜占庭文化的辉煌。
(三)多媒体出示学习线索:(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①6世纪后四处征讨,财尽民穷,外患不断。
②13世纪上半期曾被西方军队征服。
③15世纪中期,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分组讨论: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原因: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帝国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在1453年,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于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
启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三、课堂小结
西罗马帝国在公元5世纪灭亡之后,世界历史进入中古时期。在中古欧洲社会。西欧封建制度、城市的产生与基督教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极大。而作为古代西方文明的继承者——拜占庭帝国的衰落则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四、课后作业
同为中古时代的中国和西欧,都是以农耕为主要产业。但是,由于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制约,两种农业文明呈现出不同特征。请同学们课下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查找有关这方面的历史信息,准备两分钟以上的小演讲。
五、教学反思
该教师在讲授拜占庭文明的时候,缺乏与其他授课内容的有效衔接,显得过于突兀。教师可在讲课的导人环节予以交代:中古时期的欧洲呈现出两条发展路线,一条以西欧为代表。一条以拜占庭为代表,然后再分别讲述这两种文明的发展轨迹。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A 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 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 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 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查看
单选
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独立的管理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
单选
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
A 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B 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C 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D 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查看
单选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A 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 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 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 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查看
单选
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
A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 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 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 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查看
单选
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
A 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 B 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C 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D 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查看
单选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
A 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 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 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 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查看
单选
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
A 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 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 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 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查看
单选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查看
单选
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 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 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 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历史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