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教学设计题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课文摘录:
湖广总督林则徐等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泛滥的危害,请求禁烟。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英美走私贩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逼天津。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剐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重点识记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大致经过、签署的各项条约及历史影响。培养学生辨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能力,增强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用“情景创设——问题提出——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把“以任务为中心”的活动作载体,在研读与阐释史料、问题探究、历史比较过程中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林则徐等爱国志士的反抗侵略壮举,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历史责任感,珍惜和平生活;(2)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影响。
教学难点: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关系、“半殖半封”社会性质的确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段编辑好的《鸦片战争》视频,营造气氛,将学生的注意力带人160多年前战争情景中,为本节新课教学打好基础。
教师:刚才大家看的短片是有关于哪一场战争?反映了什么事件?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同学习本课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一)虎门销烟
教师:请大家带着三个问题来阅读第一标题下的教材内容:1.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入的主要商品有哪些?销售情况及其原因如何?2.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采取了什么方法?3.英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给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后教师予以点评并总结:1.输入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受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销路不畅。在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2.向中国走私鸦片。3.白银大量外流,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等。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林则徐向道光帝的上书。
教师:正是鸦片的输入给中国造成如此巨大的危害,道光帝任命林则徐前往广东主持禁烟。但是不法英商为扭转正常贸易中逆差带给英国的损失,维持走私鸦片的利润。鼓动英国政府诉诸武力,因此有人说:“若没有林则徐禁烟运动,就不会有中英鸦片战争”。对此有何看法?
(二)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1.鸦片战争爆发原因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相关的阅读材料及图片,请学生结合材料尝试总结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学生回答后教师予以总结:根本原因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生产资料;直接原因是虎门销烟。
2.战争经过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鸦片战争形势动态示意图》,通过对图例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大致经过。
教师:在鸦片战争中,中国涌现了许多英勇的爱国将领,又处于天时、地利优势,但由于清政府腐朽、落后,妥协投降,结果争从清政府屈膝段降,中国败而结束。
3.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教师展示《南京条约》表格,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危害,最后指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最大影响是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师:鸦片战争是否就此停止?让我们继续看下去。
(三)战火再燃
教师:当英国商人幻想着在中国获得巨大商业成就时,冷冰冰的结果打破他们的幻想。
教师出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对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引导学生归纳出鸦片战争后英国商品并没有真正打开中国市场,而是出现了商品滞销现象。
教师:你们知道当时西方国家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扭转这种局面的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归纳:列强起初企图通过修约来扩大侵略权益,实现倾销商品的目的。当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后,战争成了唯一的选择。第二次鸦片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教师结合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了解战争大致经过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明确条约的危害,并进一步引出战争的重大影响,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解决,教师点评,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归纳、提取有效信息能力。
三、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本课重难点知识的练习试题。请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作答。作答时教师予以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演练试题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做到查缺补漏。
四、本课小结

设计意图:回顾本课知识要点,加深记忆,巩固理解。
五、课后作业
教师布置一篇小论文“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战败能否避免?”请学生课后结合材料予以分析论述。形成一篇300字左右的论文。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 郡县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查看
单选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
A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查看
单选
“爱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与墨子的“兼爱”相比,孔子的“仁爱”注重()。
A 调解人际关系 B 倡导重义轻利 C 讲求实际功利 D 区分等级名分
查看
单选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
查看
单选
明朝思想家李贽藐视礼法,在当时的思想界掀起了波澜。以下对其思想评价,不正确的是()。
A 否定儒家思想 B 强调个性发展 C 挑战正统思想 D 批判理学虚伪
查看
单选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 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 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 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查看
单选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的程度高于唐代
查看
单选
1925至1926年初。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是: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1927年毛泽东则大声疾呼:“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一切革命同
A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 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C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基本形成 D 毛泽东确立了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查看
单选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发展资本主义 B 救亡图存 C 反抗外来侵略 D 反对****统治
查看
单选
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A 服饰的中西合璧 B 报刊杂志的创办 C 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 D 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历史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