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问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材料二:
课文摘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外交方面的成就,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日建交等基本史实,掌握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方针调整的原因以及新时期中国在外交方面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讨论在各个不同时期外交方针调整的原因及其取得的成就,对于一些重点问题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来突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外交上取得一系列的成就,显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望;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学习,加深对和平精神的理解;通过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重大作用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不同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
教学难点:20世纪70年代以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政策转变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二战”期间丘吉尔的名言“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总原则是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国际国内形势进行调整,进而导入本课内容。
设计意图:用名言导人新课,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激发思维,集中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外交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国际形势: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外交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3)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4)出席万隆国际会议。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1.重返联合国
(1)问题的由来:中国是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也是联合国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蒋介石集团所占据。
(2)重返联合国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第三世界力量逐渐发展壮大;美国出于联合中国对抗苏联的战略需要调整对华政策;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提高。
(3)时间: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并立即将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4)意义:这是中国外交战线的一个重大胜利,从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关系解冻
(1)过程:“乒乓外交”一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一尼克松访华一中美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一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建立外交系。
(2)影响: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
?3.中日邦交的正常化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追随着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方面保持着“外交关系”;中美关系缓和的推动;日本许多对华友好的政党和社团、人士的推动。
(2)过程:日本政府首相田中角荣来华访问(1972年)一双方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73年)。
(3)意义: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时期的外交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调整的原因:
①国际形势:冷战结束后,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②国内形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国内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2)外交政策的调整
①新时期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1984年邓小平提出,中国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不结盟。
②新时期外交方针之一是对外开放。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
?2.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1)积极推行多边外交:中国既与社会主义国家往来,也与资本主义国家往来,既与周边国家往来也与其他地区国家往来,既与发达国家往来也与第三世界国家加强往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中国自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2000年9月,原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了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并且倡议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历史上的首次会晤,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3)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①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②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三、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本课重难点知识的练习试题,请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作答。作答时教师予以巡回
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演练试题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做到查缺补漏。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交政策逐渐明朗并加以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冷战的历史大背景下,中国同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间的关系不断变化,出于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党和政府实时地调整外交政策。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积极发展多边外交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驾护航。希望同学们明确我国外交基本政策及发展历程。以国际视野了解当今的世界,学好本领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和平交往贡献自己的力量。
设计意图:回顾本课知识要点,加深记忆,巩固理解。
?五、课后作业
教师请学生课后搜集身边还能找刊的有关我国外交政策变化历程的各类材料.形成一篇300字左右的论文,有条件的话可以附照片等辅助材料。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新航路开辟以后,远东地区的海上航运逐渐频繁。某国船员在经过台湾海面时,高呼 “美丽之岛”。这里说的某国船员最有可能是( )。
A 西班牙人 B 葡萄牙人 C 荷兰人 D 英国人
查看
单选
中世纪时期的汉萨同盟成员在《律贝克法》的第一条规定,“每个城市都要加强防御海盗和其他破坏者,以使航海商人自由进行贸易。”“其他破坏者”是指( )。
A 封建领主 B 十字军 C 日耳曼人 D 罗马教会
查看
单选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是( )。
A 《史记》 B 《汉书》 C 《资治通鉴》 D 《四库全书》
查看
单选
晚清政府尽管在经济改革上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激进和开放,但是在政治改革上则犹豫摇摆和缺乏远见。下列议论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
A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 “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 C “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D “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人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
查看
单选
“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工业战线上的一句响亮口号。该口号的提出者是( )。
A 雷锋 B 王进喜 C 焦裕禄 D 邓稼先
查看
单选
我国最早试办经济特区的四个城市是( )。
A 深圳、秦皇岛、大连、天津 B 深圳、宁波、烟台、连云港 C 深圳、珠海、湛江、温州 D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查看
单选
天津《大公报》曾刊登过一则消息,内容是“据交通方面的报告,昨夜11时许,有某国兵在沈阳演习夜战,城内炮声突起,居民颇不安。铁路之老叉道口,亦有某国兵甚多,因此夜
A 淞沪会战 B 江桥抗战 C “九一八”事变 D 南京保卫战
查看
单选
“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皇帝直接通过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江苏巡抚,旁人谁也不知
A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 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查看
单选
( )作为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先后涌现了福楼拜、左拉、莫泊桑等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意大利
查看
单选
学术界把明末以后称作“中西文化融会期”。促成这一“文化融会期”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 B 明朝国力的强盛 C 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D 郑和下西洋的推动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历史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