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问答题 材料:
以下是一位教师设计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启发学生参与教学,理解、评价理论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对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理论成果,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中国的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问题:
(1)评价该教师设计的三维教学目标。(10分)
(2)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注意哪些问题?(6分)

正确答案
(1)①课程目标形式化。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套用下来,不考虑目标的科学性、实用性,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不足,对教学要求缺乏研究,目标中的思维顺序不符合逻辑。 ②目标空泛化,缺乏可操作性。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对所教内容缺乏理性分析,语言苍白、空泛,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实现。
③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相脱节。在目标设计中看不出课堂教学过程,对教和学的具体要求不明确,体现不出“目标引领教学”,缺乏实际意义。“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等表述,显示出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教师+目标主体定位错误。
④三维目标不能统筹兼顾,重“知识与能力”,轻“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目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只能是知识的简单传授,不能体现知识结构的构建,无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也不可能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指导方法。
(2)设计教学目标时,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具有准确性,二是具有可检测性。教学目标的撰写一般包含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个要素。
①行为主体: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
②行为动词:行为动词用来描述学生应该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出的具体行为。例如,写出、列出、认出、辨别、比较、对比、解决、背诵等,而且要注意因学习水平不同需有不同表述。作为评价的依据,它应该是具体明确、可操作的。
③行为条件: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是否允许使用辅助手段,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三是时间的限制.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
④表现程度:学生通过学习后所产生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新航路开辟以后,远东地区的海上航运逐渐频繁。某国船员在经过台湾海面时,高呼 “美丽之岛”。这里说的某国船员最有可能是( )。
A 西班牙人 B 葡萄牙人 C 荷兰人 D 英国人
查看
单选
中世纪时期的汉萨同盟成员在《律贝克法》的第一条规定,“每个城市都要加强防御海盗和其他破坏者,以使航海商人自由进行贸易。”“其他破坏者”是指( )。
A 封建领主 B 十字军 C 日耳曼人 D 罗马教会
查看
单选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是( )。
A 《史记》 B 《汉书》 C 《资治通鉴》 D 《四库全书》
查看
单选
晚清政府尽管在经济改革上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激进和开放,但是在政治改革上则犹豫摇摆和缺乏远见。下列议论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
A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 “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 C “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D “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人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
查看
单选
“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工业战线上的一句响亮口号。该口号的提出者是( )。
A 雷锋 B 王进喜 C 焦裕禄 D 邓稼先
查看
单选
我国最早试办经济特区的四个城市是( )。
A 深圳、秦皇岛、大连、天津 B 深圳、宁波、烟台、连云港 C 深圳、珠海、湛江、温州 D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查看
单选
天津《大公报》曾刊登过一则消息,内容是“据交通方面的报告,昨夜11时许,有某国兵在沈阳演习夜战,城内炮声突起,居民颇不安。铁路之老叉道口,亦有某国兵甚多,因此夜
A 淞沪会战 B 江桥抗战 C “九一八”事变 D 南京保卫战
查看
单选
“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皇帝直接通过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江苏巡抚,旁人谁也不知
A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 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查看
单选
( )作为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先后涌现了福楼拜、左拉、莫泊桑等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意大利
查看
单选
学术界把明末以后称作“中西文化融会期”。促成这一“文化融会期”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 B 明朝国力的强盛 C 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D 郑和下西洋的推动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历史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