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问答题 卡尔文用小球藻进行实验,将其装在一个透明的密闭容器中,通过一个带有开关的通气管向容器中通入CO2,密闭容器周围有光源,通过电源开关来控制光照。
(1)实验一:向密闭容器中通人14CO2,反应进行5 s时,14C出现在一种五碳化合物(C5)和一种六碳糖(C6)中。将反应时间缩短到0.5 s时,14C出现在一种三碳化合物(C3)中,这说明CO2中C可能的转移路径是_______。在该实验中,自变量是_______。
(2)实验二:在研究固定CO2的化合物时,停止CO2供应,结果发现C5的含量快速升高,由此可推测出_______。
(3)实验三:在探究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时,停止光照后,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检测。利用得到的数据绘制成示意图,最可能为_______(填示意图对应的字母)。

(4)实验四:将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小球藻放入70℃的酒精中,使酶失去活性,将化合物固定在某一状态,随后利用不同化合物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分离出各种化合物,这种分离方法被称为_______。

正确答案
(1)
反应时间
(2)固定C02的物质是C5
(3)A
(4)纸层析法
解析:(1)向密闭容器中通人14CO2,当反应进行到0.5 s时,14C出现在一种三碳化合物(C3)中,当反应进到5 s时,14C出现在一种五碳化合物(C5)和一种六碳糖(C6)中,这说明CO2中C的转移路径是从CO2转移到碳化合物(C3),再转移到五碳化合物(C5)和一种六碳糖(C6)。根据题意可知,上述实验中卡尔文是通过控制反时间来探究CO2中碳原子转移路径的。
(2)在研究固定CO2的化合物时,停止CO2供应结果发现C5的含量快速升高,由此可推出固定CO2的物是C5。
(3)题干中说到“容器周围有光源,通过电源开关来控制光照的有无”可知,卡尔文通过停止光照来探究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光照直接影响光反应,而光反应能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NADPH),停止光照后,光应提供的ATP和[H]减少,影响C3的还原,而CO2的固定还在进行,导致短时间内C3含量升高,而C5含量降低之后达到一种稳定状态,即示意图A。
(4)这种利用不同化合物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分离出各种化合物的方法是纸层析法。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以下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是( )。
A 课前组织学生观看动物求偶视频片段 B 将学生分小组分别在显微镜下观察永久装片 C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D 对学生进行分组。让每个组分别进行实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并交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查看
单选
生物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已灭绝的生物的“复生”将不再是神话。如果世界上最后一只野驴刚死亡,以下较易成功“复生”野驴的方法是()。
A 将野驴的体细胞取出,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经脱分化、再分化,培育成新个体 B 将野驴的体细胞两两融合,再经组织培养培育成新个体 C 取出野驴的体细胞核移植到母家驴的去核卵母细胞中,经孕育培养成新个体 D 将野驴的基因导人家驴的受精卵中,培养成新个体
查看
单选
图1表示葫芦藓、肾蕨、苏铁和木瓜的分类,其中乙、丙所代表的植物分别是()。
A 苏铁、木瓜 B 木瓜、苏铁 C 肾蕨、葫芦藓 D 葫芦藓、肾蕨
查看
单选
图4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灵敏电流计连接在坐骨神经表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电刺激①处或②处均可引起腓肠肌的收缩 B 电刺激②处,电流计指针能记录到两次电位变化 C 电刺激①处,电流计会发生反向的两次偏转 D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查看
单选
下列关于生长素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不用生长素处理的枝条扦插是不能成活的 B 生长素的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越快 C 发育着的种子能产生大量的生长素,是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必要条件 D 顶芽能产生生长素,所以顶芽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
查看
单选
图1是A、B两个家庭的色盲遗传系谱图,A家庭的母亲是色盲患者(图中),这两个家庭由于某种原因调换了一个孩子,请确定调换的两个孩子是()。
A 1和3 B 2和6 C 2和5 D 2和4
查看
单选
在进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的实验教学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了图4中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主要体现了课程理念中的()。
A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B 面向全体学生 C 倡导探究性学习 D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查看
单选
生产上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曲线①表示单子叶植物 B 曲线②表示单子叶植物 C 曲线①②都表示单子叶植物 D 曲线①②都表示双子叶植物
查看
单选
非等位基因的互作不包括()。
A 不完全显性基因 B 调节基因 C 修饰基因 D 抑制基因
查看
单选
避役(变色龙)能在5分钟内将体色改变为与环境相似,比蛙等变色动物体色改变快得多,避役的变色调节机制是()。
A 激素调节 B 神经调节 C 激素一神经调节 D 神经一激素调节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生物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