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就该有贫困生的样子”在本质上是一种刻板印象,它先入为主地建构了贫困生的群像——他们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刻苦努力,犹如社会里的苦行者。这也鲜明地反映了贫困生的评定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除了硬性标准,关怀贫困学生不能只看“面子”,更要注重人性化的“里子”。
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渐次丰盈,贫困生的生活状态也发生了显着的改善。资助贫困生,是政府、社会和高效一直以来的怪坏政策。在实践过程中,认定标准不明确,资助方式过于单一,成了一道并非人人视之公平的全国性难题。涉及到标准问题,一些高校为了便于草果,有时会设置硬条件,实行“一刀切”,甚至出现了奇葩规定,比如一把手机,一台电脑,一顿饭的价格等,很显然,资格上的简单认定会导致不公,而简单取消容易产生误伤。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实际,跟上时代,建立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机制。
首先,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关的贫困生补助机制。一方面关于贫困家庭认定的标准要更加明确,落实好贫困家庭建档立卡工作。让学校在进行贫困生补助的时候有据可依。
其次,学校在鉴别贫困生家庭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多一些人性化的“软倾斜”。如深入学生家庭实际考察,而不是为了简化操作而设定一些硬标准,避免出现一刀切的做法也容易产生“误伤”。
最后,我们社会应注重引导人们改变“贫困生就该有贫困生的样子”这一刻板印象。贫困生是我们需要帮助的对象,但不能经济上的弱势变成掠夺他们尊严的条件。